「季氏篇第十六」2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国政出自天子;天下无道,则国政出自诸侯。国政出自诸侯,罕有传十代而不失其霸主之位者;国政出自大夫,罕有传五代而不失其专政之位者;家臣把持国政,罕有传三代而不失其执政之位者。天下有道,则国政不专于大夫。天下有道,则百姓亦无可非议。”
【注释】
“有道”,指国家能行礼乐、修文德。“无道”则反之。政治专有名词,不译。
“礼乐征伐”,此处应是指代国政,故后文曰“政不在大夫”。“礼”是一切合义的规范,“乐”是一切宣仁的教化。礼乐即修文,征伐即治武,皆为国家之政。
“十世”,此处应指十任、十代。本章的“十”、“五”、“三”皆应是对数量多少的虚指,而非确指。
“希”,罕也。
“失”,指失其政、失其位。
“陪臣”,此处指家臣。古时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又自有家臣。诸侯之大夫相对于天子,大夫之家臣相对于诸侯,皆为“陪臣”。
“国命”,即国家的政令。
“庶人”,即无位的平民百姓。
“议”,此处应指批评、非议。如物议、妄议。
【评析】
天下有道,则礼乐行、文德修。自天子至庶人,皆敦伦尽分,各安本属之位;卿大夫等群臣,俱“以道事君”,各尽辅佐之职。天下因而处于和谐有序的太平状态。故天子掌天下之政,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掌一国之政,而“政不在大夫”。
若天子无德或无能以行道,而群臣又不能“以道事君”、匡扶社稷,那么天下便会无道失序,诸侯之豪强者便会成为霸主,代天子号令诸侯,行礼乐征伐之事。是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虽为诸侯霸主,但其威势却很难延续超过十代,故曰“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春秋五霸,即为政“自诸侯出”之例。
诸侯横逆而僭越于天子,必致上所行而下所效。礼崩乐坏的影响因此自上而下渐渐侵蚀整个社会,天下便会陷入愈“无道”则愈“礼崩乐坏”,愈“礼崩乐坏”则愈“无道”的恶性循环。诸侯既可以僭天子而行礼乐征伐,则大夫亦可以僭诸侯而专一国之政,故政“自大夫出”;大夫既可以僭诸侯而专一国之政,则家臣亦可以僭大夫而专一家之政,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晋文公之后的六卿专晋,鲁桓公之后的三桓专鲁,即为政“自大夫出”之例。而家臣阳虎作乱,囚逐其主季氏,则是“陪臣执国命”之例。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参见《善读「论语」15.33》)。诸侯、卿大夫乃至陪臣,其智虽能僭得其位,其仁却不能保守其位,故虽得其位,亦必失之。而天下“无道”愈甚,则世人争权夺利亦愈甚,僭位者失其位亦愈速。故政“自诸侯出”,大夫起而夺之,以其“无道”益甚,故“五世希不失矣”;政“自大夫出”,陪臣起而夺之,以其“无道”更甚,是故“三世希不失矣”。
若天下有道,则选贤举能。故在位者得为仁人君子,而其仁则足守其位。于是政治清明,言路通畅,虽有物议纷纷,亦惟深自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反省”不辍,“改之”不辍,“加勉”不辍,则终可至于一切为政举措,皆得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以致天下归往,群下归心,百姓无有不服,庶民无可非议。是故“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不议”,是百姓“议”无可“议”,而非在位者箝民之口,使民不敢“议”、不能“议”。两者一有道,一无道,其形虽皆为“不议”,其实却别以天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