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百万英镑》有感

读《百万英镑》有感

作者: 不堪一击的洁白 | 来源:发表于2018-05-20 11:09 被阅读0次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将创作基点放在了反映社会现实方面。随着马克吐温对社会现状认识的日益加深,马克吐温对美国社会丑陋的一面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也能看见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这个时期,也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探索美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时,他以辛辣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的弊端。如果说早年间马克吐温的作品充满了幽默感,那么马克吐温中后期的作品,主要是以讽刺、辛辣的语言批判现实。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又换了不少职业,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搞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2006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马克·吐温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上,在对于美国的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被人称为“美国文学之父”。

  《百万英镑》写于1893年,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中篇小说,作者用漫画笔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幽默滑稽,就如同一幅世态讽刺画,生动的表现了小市民的见闻,令人忍俊不禁。这部小说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即对拜金主义的批判,此外作者还揭露了当时存在于英国社会中的种种滑稽荒诞的现象。有评论者认为《百万英镑》不过两万来字,但作者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在金钱面前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把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污染乃至人性的歪曲勾勒得入木三分。表层虚构,深层真实,从怪诞中写出真实,是《百万英镑》幽默讽刺的主要特色。从表层上看,《百万英镑》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其中的情节很荒诞,令人难以置信,如一张面额高达百万英镑的钞票,两个有钱人打赌,以及众多的夸张情节。但怪诞中有真实的东西: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有钱就能赢得尊重,没钱就会处处遭人白眼。虚构的表层,虚构的故事情节,没有影响作品深层思想的真实性,没有减弱作品的批判力,却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

  在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中,将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通过幽默、诙谐的手法,对人物的性格和灵魂进行了描绘。在马克·吐温的嬉笑怒骂的文字中,又透露出了他对于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拥护,也体现了他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批判。他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讨,对社会的制度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因此在威廉·福克纳对马克·吐温进行评价时说道,他是第一位美国的真正作家。如他所言,马克·吐温的成就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许多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对他的认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现在所有的美国文学,都是源自于马克·吐温。他赋予读者智慧,擦干眼睛看到了在美国被繁华的表面所掩盖的丑恶现象。

人们都说马克·吐温先生是个幽默大师,又很会讽刺社会上的各种事。读了他的《百万英镑》后,我忍俊不禁,放声大笑。读了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小说,我也看见了那令人哭笑不得的社会。美国小伙子亨利因为游船遭遇风暴,一文不名地被一艘路过的轮船带到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正当他生计无着的时候,却巧遇百万富翁罗德里克和奥利弗兄弟,这对闲得无聊的富翁兄弟正在争论一个问题,奥利弗认为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不用兑现,要什么有什么。罗德里克则认为,正因为不能兑现,所以这张钞票的实际作用等于零。他们想把他们的想法在亨利这个美国穷小子身上打一个赌,于是把一张一百万英镑的大票子借给亨利,约好一个月以后归还。结果,一文不名的美国穷小子,因为这张小纸片儿,成了上流社会的宠儿,甚至操纵了股票的涨跌,他自己的命运也因为这张小纸片儿的得失起起落落,这样看来,似乎是奥利弗赢了这场赌博,但罗德里克却坚决不承认这个结果,两位闲得无聊的老富翁还在喋喋不休地继续他们无聊的争论。而对于亨利来说,赢得了波霞真挚的爱情,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得到,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穷小子亨利.亚当是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他的爱好之一是把小汽艇开到港口外去玩儿,却偏偏遇上了风暴,然后是阴错阳差地被带到了英国。在美国,他或许收入小康,但在英国他却是个一文不名,工作无着的穷小子,饱尝人们的白眼。但这个美国小伙子对逆境从来表现得泰然处之。他到美国大使馆请求救济,美国大使傲慢地对他说:“您要能保证能还,我们可以借给你点儿钱,你有什么抵押品呢”亨利自豪地回答他:“肩膀上长个脑袋,和一双有用的手,你要需要,这就算抵押品吧!”面对百般挑剔的成衣店伙计,亚当不卑不亢,还教育他:“小伙子,我要是你,绝不光凭衣裳看人,我是怕你们找不开我的大票子。”虽然这时百万英镑在手的亨利亚当已是信心满满,但对伙计,他并没有以无礼对无礼,语气自信里流露的是宽厚。他始终不失平民本色,差点儿被弗里德一脚踢出门外的大力士,成了他的贴身保镖。他敢于不顾阻挠和反对,对自己的心上人波霞坦率地说出自己的前世今生,说出自己的窘境。百万英镑给亨利亚当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他常常在梦里还要和各种各样想方设法要他募捐的“慈善家”搏斗,不停地呼喊:“别缠着我!别缠着我!没有!没有!不给!不给!”他也曾设想过:“咱们得躲起来,躲过这个月,不管到哪儿,反正得走。走了我才能放松。”可是一觉醒来,他又是那个浑身充满朝气的美国小伙子:“到了早晨,太阳一出来,一切又有了希望,我们不能赌到一半儿,就摊牌认输。”靠着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他成了这场荒唐赌博的最大赢家。小说通过小办事员的种种“历险”嘲弄了金钱在资产阶级社会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作用。当时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当时的人们都太看重金钱了,钱!竟然成了可以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了钱,他们可以放弃一切,放弃地位、家人、职业……拜金主义思想是可耻的,不劳而获更加可耻,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很多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金钱不是万能的。之所以那个年代社会腐败,和这些见风使舵的人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金钱的渴望,鄙视穷人的心态,一切都在马克.吐温先生的笔下描写的栩栩如生。马克·吐温善于把幽默与讽刺有机会地结合起来,揭露嘲笑各种丑陋的东西。由于幽默与讽刺的有机结合,往往很难分清哪是幽默,哪是讽刺。

《百万英镑》中,幽默的珠子一个接一个:亨利去拾别人扔掉的梨,去饭店狂吃一顿后要求找钱,在服装店收到先冷淡后热情的接待,身无分文的人救了一个矿主并因此真成了百万富翁,最后他居然娶了大富翁的女儿。串起这幽默故事的主线就是讽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精心构思出的幽默情节,无情地讽刺一切向钱看的嘴脸。

马克·吐温以幽默讽刺见长,少了一份刻薄,多了一份亲近,更易打动人心、赢得共鸣。《百万英镑》也不例外,生花妙语随处可见。“我”难以忍受衣服店服务员的鄙视,挑战性的递上百万钞票时,“他笑容可掬地拿了过去,那种笑是堆满了整个面孔的,其中包括皱纹和螺旋纹,与你向水中扔了一块砖的地方差不多,随后在他看了一下那张纸币时,这种笑就立刻凝在脸上了,死了似的,仿佛你所见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的水纹状的、到处都是蛆虫一样的大片的熔岩似的”。

    当身穿破烂衣服的办事员亨利出现在商店时,商店服务员鄙视的眼神,经理敷衍的态度,总觉得这是不符合他身份来的地方。当他挑好一件衣服时,说我怕这个店找不开,服务员沉默一会然后放声大笑说,先生你是开玩笑吗?本店承包所有王公贵族的衣服设计,你能给我看看吗?到底是多大的钞票,小店是有多大的荣幸啊!居然会找不开一个身穿破烂的钱。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衣服店服务员不屑,鄙视。当亨利默默的拿出价值一百万的钞票时,所有人都透露着惊讶,经理的转变几乎就在一瞬间,满脸都透露着可怕的笑。其后,经理又奉承道:“让那些小客户们稍候一下吧,记好这位先生的地址。”这段话不仅把老板讨好富人的媚颜奴态刻画的入骨三分,“让那些小客户们稍候一下”还说明了虽然社会认可“人人平等”的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人都自觉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媚上欺下,在自己被欺压、被蔑视的时候想要尊重与公平,但却对比自己卑微的人嗤之以鼻,这也说明了心理学中的著名结论“施虐者往往都曾被虐”,人的劣根性是难以更改的。这是一位厌倦金钱的富翁,于是经理连忙脱下他身上廉价的衣服,拉起他的手直奔楼上。从开始害怕这位破烂者付不起钱,当经理看到价值一百万的钞票之后,直接不向他索取任何的费用。全程不过一个钟头,作者通过丑陋的经理藐视人格和衣服店服务员的对于破烂者全程态度的转变,说明了腐败社会金钱鄙视人格的的故事。作者没有直接表明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来直接表明当时社会的腐败,资本主义压迫穷人的现实,而是根据一个个可笑滑稽的小故事,一位迷路办事员偶然出现在伦敦街头拥有金钱之后周围人对于他的态度,间接说明了在腐败社会之中,金钱至上的可贵,人们追求纸迷金醉生活的渴望。

接着,亨利的生活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张一百万镑的支票,让他拥有了豪华的房子,奢侈的用品,极高的社会地位,所有的人都要拉拢他,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有一张不能用的支票。也正是因为他的地位,在一次聚会上,他找到了一位好妻子,还利用那张支票赚取了二十万英镑。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必追究,但从故事中,我学到了很多。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往往超出了自己的人性,我认为一位作者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容置疑马克吐温先生当时虚构的情景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无疑金钱在潜意识之中就将我们人分成几等。之前很认同一位教授这样形容古人,“古人在没有电脑、手机这样发达的通讯工具时却能创造出现代无法达到的境界,不是在于古人有多聪明而是在于他人到达了现代人无法达到境地,因为古人所以预测的社会现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可以找到缩影。”就如同世界四大奇迹一般,至今没有那位科学家能够完整的解释当时的古人在没有起重机时是如何完成这项伟大的工作的。想想马克.吐温的书对于世界的影响想必也是如此。

这本书讽刺了在资本主义上流社会之中的人们抵制不住对金钱的诱惑,对于金钱至上生活的追求,金钱鄙视人性的世界,在马克.吐温先生的笔下描写的栩栩如生。由他的书我不禁联想到了如今的世界面貌,于政治的观点来说,大国外交,一个国家如何有外交?大国也就意味着强国,一个国家强大之后才回有属于他的外交关系;在于经济的角度来说:“不就是拥有强大的资产”。之前偶然看到一位评论员这样形容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就算日本如此之小,但它几乎是美国最大的联盟国,美国就算很强大,所有的尖端武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购买,它们依然没有生产的经济动力。无论是在马克.吐温先生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我所处于的新时代,经济利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避免的。

想必大多数人在阅读百万英镑这本书时都被衣服店的服务员的嘴脸深深吸引着,那个家伙端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您没有带零钱。我看像您这样的阔人只会带大票子的。”可是在如此高傲的服务员更是想不到眼前这位被自己鄙视的先生,竟会在下一秒拿出面值一百英镑的钞票,从鄙视的眼神到惊讶,面部眼角的变化,马克.吐温都刻画的那么细微。在金钱是老大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的事态在人的眼中都是那么平常不过。世人丑恶的嘴脸,上流人物对于人性的鄙视,而改变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当他拿出面值一百万英镑的钞票时。”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书中的衣服店老板以及其他各种的老板都很可笑:就因为一个人有了一张百万钞票,并且还是无法兑现的,那些老板就免费为亨利服务。但我想:如果我是老板,那么我会拒绝为他的一切服务。因为那张百万钞票是无法兑现的。老板们为他服务了,可自己却什么都得不到,难道为他服务只为了看一眼他那不屑一顾的表情和他那张可以说是“什么价值都没有”的百万钞票吗?我认为不值得。因为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为别人服务是需要报酬的。可反过来再想想,那时的社会主义是拜金主义的,所有的人都崇拜金钱,所有的人都像中了魔法似的热爱金钱。所以并没有会去多思考一下,你是怎么样的人,颜值如何,只要你有钱所以得一切不过都是浮云。

所以在金钱面前大多数人同衣服店老板一样的可笑,仅仅根据别人的衣着来判别一个人,然后再根据一张支票来转变自己的态度,无疑店家老板才是资本主义最丑陋的嘴脸。地位不高却时刻想尽方法同王公贵族扯上关系,好像自己就是同贵族一般的高贵一样。丑恶的姿态才是这个世上最大的毒害。无论是在资本主义横行的社会还是在我们身处的当今社会。永远有一本丑陋嘴脸的人占据着社会的大多数。

莎士比亚说:“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要那么一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就是马克吐温笔下《百万英镑》的真实写照。

马克·吐温着重揭露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当今社会,还有多少尚有良知的人士记得资产阶级金钱叱咤风云、呼风唤雨主宰一切的社会被马克·吐温先生的批判?

100万英镑,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而这张钞票,偏偏会落到一个穷困但诚信的人手中。因为富翁兄弟俩的打赌,使一个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年轻人在三十天内依靠金钱的力量几乎获得了常人需要的一切。不管如何爱钱,不要丢掉做人最基本的诚实的本性;不管怎样爱钱,不要抛弃道德、良知;不管怎样爱钱,不要伤害别人;不管怎样爱钱,必须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

金钱绝非万能,也并不值得以牺牲原则作为代价来换取,希望将来,人们可以摆脱金钱的阴霾,再也不要将“有钱能使鬼推磨”作为名言;在金钱与原则之间抉择的时候,人们可以思考思考《百万英镑》中的年轻人最终对于金钱角逐的认识:尽管失去了金钱,他却得到了许多其他的东。

是啊,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会让你成为它的奴隶!《百万英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笔下,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讽刺了人们在金钱面前的贪婪面目。

菲尔丁曾经说:“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他更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金钱永远都有,魔鬼永远都有,欲望永远都有,可惜,我们享受快乐的机会不是永远有,我们可以享受快乐的时光不是永远有。

在阅读每一本书时,作者的思想或多或少会影响着我们,在读完马克.吐温先生的《百万英镑》之后感触特别深刻,不仅仅是在悲叹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鄙视人性的丑陋,更多的还是对于如今社会的思考,谁会在金钱的面前不会不低下高傲的头,从钱产生的那一刻起,它就被赋予了现实性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却被人们用来衡量社会地位的高低了。这不禁可悲于人性的欲望。之前看到一个辩题名为“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到如今我依然认同陈勋量博士所言,金钱本不是万恶之源,但这取决于人性的欲望,欲望会将本不是万恶之源的东西变成万恶之源。

这不就是《百万英镑》的真实写照吗?但是我认为在人的身上有很多比金钱更加可贵的东西,抛弃金钱我们依旧人人平等。

结束语:有一种默契叫心有灵犀,有一种感觉叫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作与书相伴。今天的读书就分享到这,感谢听众朋友的准时守候,我们下期再会。

拟稿人:张兴敏  档期:周二晚上 20:35--21:05

背景音乐《follow your heart》

开场白:同一片蓝天,有不同的心情,同一个校园,有不同的心语。校园之声,倾听你的声音,诉说我的心声。

大家晚上好,欢迎收听济宁学院校园广播电视台《惬意晚间》栏目,我依旧在孔老先生的故乡曲阜圣地向你问好,今天首先要送给大家的是来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一起来听听吧!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将创作基点放在了反映社会现实方面。随着马克吐温对社会现状认识的日益加深,马克吐温对美国社会丑陋的一面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也能看见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这个时期,也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探索美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时,他以辛辣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的弊端。如果说早年间马克吐温的作品充满了幽默感,那么马克吐温中后期的作品,主要是以讽刺、辛辣的语言批判现实。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又换了不少职业,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搞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2006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马克·吐温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上,在对于美国的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被人称为“美国文学之父”。

  《百万英镑》写于1893年,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中篇小说,作者用漫画笔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幽默滑稽,就如同一幅世态讽刺画,生动的表现了小市民的见闻,令人忍俊不禁。这部小说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即对拜金主义的批判,此外作者还揭露了当时存在于英国社会中的种种滑稽荒诞的现象。有评论者认为《百万英镑》不过两万来字,但作者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在金钱面前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把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污染乃至人性的歪曲勾勒得入木三分。表层虚构,深层真实,从怪诞中写出真实,是《百万英镑》幽默讽刺的主要特色。从表层上看,《百万英镑》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其中的情节很荒诞,令人难以置信,如一张面额高达百万英镑的钞票,两个有钱人打赌,以及众多的夸张情节。但怪诞中有真实的东西: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有钱就能赢得尊重,没钱就会处处遭人白眼。虚构的表层,虚构的故事情节,没有影响作品深层思想的真实性,没有减弱作品的批判力,却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

  在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中,将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通过幽默、诙谐的手法,对人物的性格和灵魂进行了描绘。在马克·吐温的嬉笑怒骂的文字中,又透露出了他对于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拥护,也体现了他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批判。他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讨,对社会的制度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因此在威廉·福克纳对马克·吐温进行评价时说道,他是第一位美国的真正作家。如他所言,马克·吐温的成就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许多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对他的认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现在所有的美国文学,都是源自于马克·吐温。他赋予读者智慧,擦干眼睛看到了在美国被繁华的表面所掩盖的丑恶现象。

人们都说马克·吐温先生是个幽默大师,又很会讽刺社会上的各种事。读了他的《百万英镑》后,我忍俊不禁,放声大笑。读了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小说,我也看见了那令人哭笑不得的社会。美国小伙子亨利因为游船遭遇风暴,一文不名地被一艘路过的轮船带到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正当他生计无着的时候,却巧遇百万富翁罗德里克和奥利弗兄弟,这对闲得无聊的富翁兄弟正在争论一个问题,奥利弗认为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不用兑现,要什么有什么。罗德里克则认为,正因为不能兑现,所以这张钞票的实际作用等于零。他们想把他们的想法在亨利这个美国穷小子身上打一个赌,于是把一张一百万英镑的大票子借给亨利,约好一个月以后归还。结果,一文不名的美国穷小子,因为这张小纸片儿,成了上流社会的宠儿,甚至操纵了股票的涨跌,他自己的命运也因为这张小纸片儿的得失起起落落,这样看来,似乎是奥利弗赢了这场赌博,但罗德里克却坚决不承认这个结果,两位闲得无聊的老富翁还在喋喋不休地继续他们无聊的争论。而对于亨利来说,赢得了波霞真挚的爱情,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得到,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穷小子亨利.亚当是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他的爱好之一是把小汽艇开到港口外去玩儿,却偏偏遇上了风暴,然后是阴错阳差地被带到了英国。在美国,他或许收入小康,但在英国他却是个一文不名,工作无着的穷小子,饱尝人们的白眼。但这个美国小伙子对逆境从来表现得泰然处之。他到美国大使馆请求救济,美国大使傲慢地对他说:“您要能保证能还,我们可以借给你点儿钱,你有什么抵押品呢”亨利自豪地回答他:“肩膀上长个脑袋,和一双有用的手,你要需要,这就算抵押品吧!”面对百般挑剔的成衣店伙计,亚当不卑不亢,还教育他:“小伙子,我要是你,绝不光凭衣裳看人,我是怕你们找不开我的大票子。”虽然这时百万英镑在手的亨利亚当已是信心满满,但对伙计,他并没有以无礼对无礼,语气自信里流露的是宽厚。他始终不失平民本色,差点儿被弗里德一脚踢出门外的大力士,成了他的贴身保镖。他敢于不顾阻挠和反对,对自己的心上人波霞坦率地说出自己的前世今生,说出自己的窘境。百万英镑给亨利亚当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他常常在梦里还要和各种各样想方设法要他募捐的“慈善家”搏斗,不停地呼喊:“别缠着我!别缠着我!没有!没有!不给!不给!”他也曾设想过:“咱们得躲起来,躲过这个月,不管到哪儿,反正得走。走了我才能放松。”可是一觉醒来,他又是那个浑身充满朝气的美国小伙子:“到了早晨,太阳一出来,一切又有了希望,我们不能赌到一半儿,就摊牌认输。”靠着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他成了这场荒唐赌博的最大赢家。小说通过小办事员的种种“历险”嘲弄了金钱在资产阶级社会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作用。当时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当时的人们都太看重金钱了,钱!竟然成了可以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了钱,他们可以放弃一切,放弃地位、家人、职业……拜金主义思想是可耻的,不劳而获更加可耻,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很多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金钱不是万能的。之所以那个年代社会腐败,和这些见风使舵的人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金钱的渴望,鄙视穷人的心态,一切都在马克.吐温先生的笔下描写的栩栩如生。马克·吐温善于把幽默与讽刺有机会地结合起来,揭露嘲笑各种丑陋的东西。由于幽默与讽刺的有机结合,往往很难分清哪是幽默,哪是讽刺。

《百万英镑》中,幽默的珠子一个接一个:亨利去拾别人扔掉的梨,去饭店狂吃一顿后要求找钱,在服装店收到先冷淡后热情的接待,身无分文的人救了一个矿主并因此真成了百万富翁,最后他居然娶了大富翁的女儿。串起这幽默故事的主线就是讽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精心构思出的幽默情节,无情地讽刺一切向钱看的嘴脸。

马克·吐温以幽默讽刺见长,少了一份刻薄,多了一份亲近,更易打动人心、赢得共鸣。《百万英镑》也不例外,生花妙语随处可见。“我”难以忍受衣服店服务员的鄙视,挑战性的递上百万钞票时,“他笑容可掬地拿了过去,那种笑是堆满了整个面孔的,其中包括皱纹和螺旋纹,与你向水中扔了一块砖的地方差不多,随后在他看了一下那张纸币时,这种笑就立刻凝在脸上了,死了似的,仿佛你所见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的水纹状的、到处都是蛆虫一样的大片的熔岩似的”。

    当身穿破烂衣服的办事员亨利出现在商店时,商店服务员鄙视的眼神,经理敷衍的态度,总觉得这是不符合他身份来的地方。当他挑好一件衣服时,说我怕这个店找不开,服务员沉默一会然后放声大笑说,先生你是开玩笑吗?本店承包所有王公贵族的衣服设计,你能给我看看吗?到底是多大的钞票,小店是有多大的荣幸啊!居然会找不开一个身穿破烂的钱。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衣服店服务员不屑,鄙视。当亨利默默的拿出价值一百万的钞票时,所有人都透露着惊讶,经理的转变几乎就在一瞬间,满脸都透露着可怕的笑。其后,经理又奉承道:“让那些小客户们稍候一下吧,记好这位先生的地址。”这段话不仅把老板讨好富人的媚颜奴态刻画的入骨三分,“让那些小客户们稍候一下”还说明了虽然社会认可“人人平等”的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人都自觉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媚上欺下,在自己被欺压、被蔑视的时候想要尊重与公平,但却对比自己卑微的人嗤之以鼻,这也说明了心理学中的著名结论“施虐者往往都曾被虐”,人的劣根性是难以更改的。这是一位厌倦金钱的富翁,于是经理连忙脱下他身上廉价的衣服,拉起他的手直奔楼上。从开始害怕这位破烂者付不起钱,当经理看到价值一百万的钞票之后,直接不向他索取任何的费用。全程不过一个钟头,作者通过丑陋的经理藐视人格和衣服店服务员的对于破烂者全程态度的转变,说明了腐败社会金钱鄙视人格的的故事。作者没有直接表明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来直接表明当时社会的腐败,资本主义压迫穷人的现实,而是根据一个个可笑滑稽的小故事,一位迷路办事员偶然出现在伦敦街头拥有金钱之后周围人对于他的态度,间接说明了在腐败社会之中,金钱至上的可贵,人们追求纸迷金醉生活的渴望。

接着,亨利的生活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张一百万镑的支票,让他拥有了豪华的房子,奢侈的用品,极高的社会地位,所有的人都要拉拢他,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有一张不能用的支票。也正是因为他的地位,在一次聚会上,他找到了一位好妻子,还利用那张支票赚取了二十万英镑。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必追究,但从故事中,我学到了很多。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往往超出了自己的人性,我认为一位作者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容置疑马克吐温先生当时虚构的情景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无疑金钱在潜意识之中就将我们人分成几等。之前很认同一位教授这样形容古人,“古人在没有电脑、手机这样发达的通讯工具时却能创造出现代无法达到的境界,不是在于古人有多聪明而是在于他人到达了现代人无法达到境地,因为古人所以预测的社会现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可以找到缩影。”就如同世界四大奇迹一般,至今没有那位科学家能够完整的解释当时的古人在没有起重机时是如何完成这项伟大的工作的。想想马克.吐温的书对于世界的影响想必也是如此。

这本书讽刺了在资本主义上流社会之中的人们抵制不住对金钱的诱惑,对于金钱至上生活的追求,金钱鄙视人性的世界,在马克.吐温先生的笔下描写的栩栩如生。由他的书我不禁联想到了如今的世界面貌,于政治的观点来说,大国外交,一个国家如何有外交?大国也就意味着强国,一个国家强大之后才回有属于他的外交关系;在于经济的角度来说:“不就是拥有强大的资产”。之前偶然看到一位评论员这样形容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就算日本如此之小,但它几乎是美国最大的联盟国,美国就算很强大,所有的尖端武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购买,它们依然没有生产的经济动力。无论是在马克.吐温先生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我所处于的新时代,经济利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避免的。

想必大多数人在阅读百万英镑这本书时都被衣服店的服务员的嘴脸深深吸引着,那个家伙端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您没有带零钱。我看像您这样的阔人只会带大票子的。”可是在如此高傲的服务员更是想不到眼前这位被自己鄙视的先生,竟会在下一秒拿出面值一百英镑的钞票,从鄙视的眼神到惊讶,面部眼角的变化,马克.吐温都刻画的那么细微。在金钱是老大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的事态在人的眼中都是那么平常不过。世人丑恶的嘴脸,上流人物对于人性的鄙视,而改变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当他拿出面值一百万英镑的钞票时。”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书中的衣服店老板以及其他各种的老板都很可笑:就因为一个人有了一张百万钞票,并且还是无法兑现的,那些老板就免费为亨利服务。但我想:如果我是老板,那么我会拒绝为他的一切服务。因为那张百万钞票是无法兑现的。老板们为他服务了,可自己却什么都得不到,难道为他服务只为了看一眼他那不屑一顾的表情和他那张可以说是“什么价值都没有”的百万钞票吗?我认为不值得。因为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为别人服务是需要报酬的。可反过来再想想,那时的社会主义是拜金主义的,所有的人都崇拜金钱,所有的人都像中了魔法似的热爱金钱。所以并没有会去多思考一下,你是怎么样的人,颜值如何,只要你有钱所以得一切不过都是浮云。

所以在金钱面前大多数人同衣服店老板一样的可笑,仅仅根据别人的衣着来判别一个人,然后再根据一张支票来转变自己的态度,无疑店家老板才是资本主义最丑陋的嘴脸。地位不高却时刻想尽方法同王公贵族扯上关系,好像自己就是同贵族一般的高贵一样。丑恶的姿态才是这个世上最大的毒害。无论是在资本主义横行的社会还是在我们身处的当今社会。永远有一本丑陋嘴脸的人占据着社会的大多数。

莎士比亚说:“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要那么一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就是马克吐温笔下《百万英镑》的真实写照。

马克·吐温着重揭露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当今社会,还有多少尚有良知的人士记得资产阶级金钱叱咤风云、呼风唤雨主宰一切的社会被马克·吐温先生的批判?

100万英镑,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而这张钞票,偏偏会落到一个穷困但诚信的人手中。因为富翁兄弟俩的打赌,使一个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年轻人在三十天内依靠金钱的力量几乎获得了常人需要的一切。不管如何爱钱,不要丢掉做人最基本的诚实的本性;不管怎样爱钱,不要抛弃道德、良知;不管怎样爱钱,不要伤害别人;不管怎样爱钱,必须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

金钱绝非万能,也并不值得以牺牲原则作为代价来换取,希望将来,人们可以摆脱金钱的阴霾,再也不要将“有钱能使鬼推磨”作为名言;在金钱与原则之间抉择的时候,人们可以思考思考《百万英镑》中的年轻人最终对于金钱角逐的认识:尽管失去了金钱,他却得到了许多其他的东。

是啊,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会让你成为它的奴隶!《百万英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笔下,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讽刺了人们在金钱面前的贪婪面目。

菲尔丁曾经说:“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他更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金钱永远都有,魔鬼永远都有,欲望永远都有,可惜,我们享受快乐的机会不是永远有,我们可以享受快乐的时光不是永远有。

在阅读每一本书时,作者的思想或多或少会影响着我们,在读完马克.吐温先生的《百万英镑》之后感触特别深刻,不仅仅是在悲叹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鄙视人性的丑陋,更多的还是对于如今社会的思考,谁会在金钱的面前不会不低下高傲的头,从钱产生的那一刻起,它就被赋予了现实性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却被人们用来衡量社会地位的高低了。这不禁可悲于人性的欲望。之前看到一个辩题名为“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到如今我依然认同陈勋量博士所言,金钱本不是万恶之源,但这取决于人性的欲望,欲望会将本不是万恶之源的东西变成万恶之源。

这不就是《百万英镑》的真实写照吗?但是我认为在人的身上有很多比金钱更加可贵的东西,抛弃金钱我们依旧人人平等。

相关文章

  • 读《百万英镑》有感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

  • 读《百万英镑》有感

    一个个或精彩或真实或传奇或荒诞的故事组成了经典小说集——《百万英镑》。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在文...

  • 读<百万英镑>有感

    永远要像你不需要金钱那样地工作, 永远要像你不曾被伤害过那样地爱, 永远要像没有人在注视你那样地跳舞, 永远要像在...

  • 百万英镑有感

  • 我读《百万英镑》

    在百度上搜《百万英镑》是一篇小说,在微信读书上看的《百万英镑》却是一本书,是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集。书中一个讲了22...

  • 读马克吐温《百万英镑》有感

    我记得我们上学时读过《百万英镑》这篇文章。这次读这篇文章是在《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里读到的。事隔三十多年,我再次来...

  • 我也有一百万英镑

    阅读完成,突然想象,我也有100万英镑多好。 亨利好像有一百万英镑,但是不能花。 那我没有一百万英镑,不能花。 可...

  • 听读笔记:百万英镑

    【时间】2022年2月10日 【平台】喜马拉雅 【国别】美国 【类型】小说 【作者】马克.吐温 【故事梗概】 亨利...

  • 百万英镑

  • 百万英镑

    陈绢是位英语老师,今年六十岁,准确的说五月十四号是她退休的日子,她真的有些不适应,她从来没想过退休后的生活,如果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百万英镑》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gz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