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水土流失,我们这一代人估计大部分耳朵都听出桨子来了。记得从学习自然课,到学习地理课,乃至学习思想政治课等等都有涉及,在环保的课题中,似乎荒漠化都归结到水土流失上了。而这个水土流失,大家的直接感官是没有树,没有植被,所以,就水土流失了。可仔细一想,其逻辑究竟是什么?似乎又想不太通透。下面,我们用中国文化根基的易中“坤”卦来进行一次逻辑演绎,以探索现象背后的秘密。
在周易中,坤卦代表地,代表土,具备万物资生、厚德载物的属性。这里的坤厚载物讲的就是坤的藏纳之性,藏纳是入,我们可以看到,大地的藏纳之性很是大气的。因为,它所藏纳的连大小便这些污秽的东西也不嫌弃,都会默默的承载。并且在承载后,给我们提供生命所需。
可是,这个坤土如何才能藏纳呢?我们可以回头来看看坤卦的象,它是六断,每一个爻中间都断裂,所以,看起来是虚的,通透性很好。对应到土地上,就是土地要有虚松,要通透,可以透气,可以涵藏。我们在农村种地的都知道,在播种前要先犁地松土。这个松土的过程就是为了保障土地的虚性也就是坤性。只有土地具备虚性,才能藏纳水与肥,才能促进作物成长。
否则,你要是在板结的土地里种庄稼,定然是难以成长。因为,板结的土地失去了土性,不能收藏,那么,又怎么能够促进生长呢?
咱们回到水土流失这个主题上来看,坤土失却了坤性,便影响了藏纳功能。土不能藏纳的首先就是水,没有办法蓄水在土地里,植物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生长要素。因为,从五行看,水生木,没有水,如何生木?没有木,土不得制约,土也就荒漠化,飞走了。因此,在这一组逻辑里,水土流失的根源在土失去了坤性,先流失的是水;没有水也就没有木生,没有木也就没有克土之物,再就流失了土。这就是水土流失的基本逻辑,也是当前水土流失问题背后真切的秘密。
那么,我们国家,或者社会公益组织,要想做好环保工作,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水的涵养问题,没有水,便没有木。比如,以色列在沙漠中用滴灌技术种植植被,就是先解决的水源问题。二是植被的反作用问题,有了初期植被的生长,会促进木克土,推动土的保持,如此,便可以形成水生木、木克土、土涵养水的正向生态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