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西山,黄昏来到,远目望去,地平线处的夕阳如火一般释放一天最后的美丽,以太阳为中心,火红色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层层叠叠,火红如涟漪般点点铺开直到距离光圈的地方消散,变成常见的天蓝色。
夕阳之下,多座高山在淡红夕阳的照耀下显得越发美丽,与白日被强光映照时不同,此刻的山峦有淡淡的孤寂。山峦之中的小路上,外出劳作的农家人收工回家,一路上老人年轻人中年人小孩的声音从厚重的树林中传来,为略带孤寂的高山增添许多热闹。
回到家中,黄昏已然过去,天色渐渐擦黑,农家木质屋中淡黄色的钨丝灯亮起,沉寂的乡村瞬间变得热闹和明亮,此刻正是农家人做晚饭的时候。夜幕之下,缕缕炊烟升起,与如墨般的夜色融为一体。
走入木屋的老人手里拿着下午让人从远方带回来的信,信封纸质暗黄,是邮局中最便宜最流行的。头发略微花白的老人把信封递给坐在灶口旁边的木凳上的年轻女孩,女孩正在读高中认得信上的字迹,老人的孙辈也在一旁,听着姑妈念来自远方叔叔的来信。
年轻女孩打开信封,信封里的信纸是红白相间的横格纸,信纸有些微薄,非常适合写信。老人看着女孩打开信纸,眼神有些迫切,映照着暗黄的灯光显得有些莫名。女孩不紧不慢地打开信纸,有三张纸那么多,纸上的字迹有些潦草,在一旁坐着的孙辈看不懂,只能听姑妈念出来。
“见信如唔,母亲好久没给您写信,实在是儿子的不是。”
“母亲,进来家里可好?小侄女和小侄子长高了吗…….”
“……”
“母亲放心,我在这里一切都好,请勿挂恋。”
姑妈的声音有着高中女孩的清脆,普通话也很标准,听着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女孩感觉很舒服很甜美。对老人而言,这封信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显得多么重要,它承载了去远方求学的儿子的思念,同时也是对他生活状况的了解。这一切都显得温馨,显得美好。
光阴如水,轻轻滑过,转眼之间女孩已经长大,手机遍及通讯发达,只要有任何的事情都能通过电话告知对方,同时也能通过无线网络了解对方的近况。如此,再也不会有以前那样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收到远方的来信。而今,科技的发达改变了缓慢的古邮政。
女孩长大了,也和曾经姑妈一样到外地上大学,手中也备着,与家中人通讯十分便捷。初到大学,异地的一切都有些不适应,与家人的电话就显得那么重要而温馨,彻底告别了曾经见信如唔的年代。
作为科技发展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女孩没有收到过别人的来信,到如今也是如此。女孩经常在网络、书籍上面看到这样一句话: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词句很美,意境很美,爱也很美。只是她却不能理解,为何要车马很慢才够爱一人,难道爱情的真心真的要时间和交通来决定?
答案肯定是否。
见信如唔,在车马很慢的年代,承载着时间,承载着快乐,同样也承载着悲伤,承载着分离。一生之中,信纸见得几回,收到远方的消息就是几回。
对快速发展的现代人而言,见信如唔只是一种诗意的美,其中的辛酸苦辣已然有意识抛却。就女孩自身经历而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车马很慢的年代见到远方的归人都不多,路途艰难,车马费不便宜,自然相见就较为困难。当然,女孩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艰辛旅程,只是想着都是不容易的。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发达的科技淘汰了落后的见信如唔的满时代,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不过,偶尔回忆一下还是另一种美。不管怎么样,曾经的见信如唔有了那么多的历史积淀,总归是美好的。
现在,在快节奏的生活来一次见信如唔的邮寄,选一张精致的信纸,写一段想对一个人说的话,然后折好封好,然后寄出,然后期待一下对方收到信的表情,或惊喜,或意外,或冷漠?
想想都很有意思。可以试试。
见信如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