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又称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目前,我国约有一千万房颤患者,这需要大家引起重视,下面长海心血管外科徐主任就为大家讲解一下。
正常人的心跳约每分钟50-90次,而房颤时,心跳可高达每分钟300-600次,且传导的方向不一,使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很容易产生大块的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后经血管流经身体各处,就极容易造成血管堵塞,从而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致死、致残率、住院率明显升高。研究表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17倍。
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房颤发作时,患者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1.心悸
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
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
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
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房颤发作,患者无症状;而有症状的房颤患者也存在很大比例的无症状房颤的发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