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聂文蔚》之二(第21天)

作者: 大漠驼铃ok | 来源:发表于2017-08-10 23:23 被阅读0次

《答聂文蔚》之二(第21天) 嘉靖七年(1528)戊子,阳明先生平定思田、八寨、断藤峡之乱。班师途中,在树荫下清凉时写给聂文蔚的回信。可以视为阳明先生的绝笔。

得书,见近来所学之骤进,喜慰不可言。谛视数过,其间虽亦有一二未莹彻处,却是致良知之功尚未纯熟。到纯熟时,自无此矣。譬之驱车,既由于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乃马性未调,衔勒不齐之故,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赚入傍蹊曲径矣。近时海内同志到此地位者曾未多见,喜慰不可言,斯道之幸也!

自己忧工夫之未真切也。

吾侪用工,却须专心致志在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上做,只此便是做尽心知天功夫之始。正如学起立移步,便是学奔走千里之始。吾方自虑其不能起立移步,而岂遽虑其不能奔走千里,又况为奔走千里者而虑其或遗忘于起立移步之习哉?

文蔚识见,本自超绝迈往,而所论云然者,亦是未能脱去旧时解说文义之习。是为此三段书分疏比合,以求融会贯通,而自添许多意见缠绕,反使用工不专一也。

近时悬空去做勿忘勿助者,其意见正有此病,最能耽误人,不可不涤除耳。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一切,至当归一,更无可疑。此便是文蔚曾着实用工,然后能为此言。此本不是险僻难见的道理,人或意见不同者,还是良知尚有纤翳潜伏。若除去此纤翳,即自无不洞然矣。

已作书后,移卧檐间,偶遇无事,遂复答此。文蔚之学既已得其大者,此等处久当释然自解,本不必屑屑如此分疏。但承相爱之厚,千里差人远及,谆谆下问,而竟虚来意,又自不能已于言也。然直戆烦缕已甚,恃在信爱,当不为罪,惟濬及谦之、崇一处各得转录一通,寄视之,尤承一体之好也。

相关文章

  • 【传习录读书札记124】神交而知交

    第172条《答聂文蔚》(1) 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江西永丰人。黄宗羲《明儒学案》云,聂文蔚历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

  • 《答聂文蔚》之二(第21天)

    得书,见近来所学之骤进,喜慰不可言。谛视数过,其间虽亦有一二未莹彻处,却是致良知之功尚未纯熟。到纯熟时,自无此矣。...

  • 读《传习录》第二十天

    今日,我读《传习录》之答聂文蔚第一天。 聂文蔚,即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江西永丰人。官至兵部尚书。...

  • 《传习录》学习心得二十

    今天开始学习《答聂文蔚》,这是先生写给聂豹的信,其中心意思是:人即天地之心。 聂文蔚(公元1487...

  • 《答聂文蔚》1

    “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集义”。若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间断,此便是忘了,即须“勿忘”;时时去用“必...

  • 《答聂文蔚书》

    勿忘勿助,正如烧过煮饭,国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什么东西来。就事上致良知,便是格物,着实...

  • 《答聂文蔚》2

    盖尽心、知性、知天者,不必说存心、养性,事天不必说夭寿不二、修身以矣,而存心、养性与修身以矣之功已在其中矣;存心、...

  • 答聂文蔚书

    心怀天下,造福苍生。

  • 答聂文蔚书

    圣人之所以圣人不是因为智慧,而是内心。修身养性,磨练心智。生活中待人要持同样的态度,不要有偏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答聂文蔚书

    在生活中,要懂得将心比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答聂文蔚》之二(第21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bk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