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一档脱口秀节目,是樊登读书会下的“我有一个问题”。
形式为观众提一个问题,樊登帮忙解答。
过程中,樊登都会推荐给提问者切合他们需要的一本书。
提问者中,有焦虑自己上一年级不适应学校生活孩子的母亲。也有处理不好上下属关系的青年创业者。也有大学生该继续读书好还是深造好等社会迷茫通病。
而他们看上去根本不像是没有能力解决的人。
所谓的迷茫不过是两种选择僵持不下,把选择权交付与看起来相对比较权威的人而已。
我想起了我前几年关注的一个知乎博主,恶魔奶爸。
由于做过猎头和英语评委,他在两个领域都相当有发言权。
这两个履历,足以震慑初出茅庐的小韭菜们。
他的文章有理有据,有种不许反抗的权威。
但不是老好人的那种反感。
是令人无法驳斥的坚定感。
我至今也说不清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我在迷茫的时候,会翻出来看。细细品究,有些论点好像不是很站得住脚,但深陷其中的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直到工作一年后,我才发现他的有几种观点我不是很认同。
后来我才发现他一直是带着商人那一套的逻辑去批判一件事物。
比如说,有读者求助不知道如何选专业。
他给出的答案是不要选那些文学,比如说汉语言,英语专业。
批判英语专业,他说英语实在不用独立出来一个学科来学习,如果想要学好英语,工作中也可以实现。英语专业出来的无非三个方向,英语老师/翻译/外贸。好像离了这三个方向全体英专的学生就要失业了。
下面一水的评论叫好,偶尔有几个不同的声音也被他怼回去了。
他说社会上英语很有用,推荐了他的一个课程。
他还说如果坚持一年下去,保证有明显的变化。
评论中不乏溢美之词,蠢蠢欲动的人都纷纷下单购买了。
推荐的英语教材买了,课程也听了。但我就是没坚持下去。
三天捕鱼两天晒网的劲儿,干什么都没用,更别提英语有个质的飞跃。
如今那个课程静静地躺在我的已购买产品列表里。
我抱着20天养成一个习惯的理念参加过无数的社群,有付费外刊阅读60天,有口语60天训练营,还有英语小说打卡等等。
但每期结束后,生活继续,并不会因为几个月的坚持而养成所谓的习惯。除了那可有可无的功利感。
知识付费跟购物理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在开始新的课程或是收到快递的一刹那的多巴胺。
若真有心学习,会受制于每天的打卡?若真想看书,真的会以忙碌为由而买几百块的课程?
承认吧,你就是假装自己很努力罢了。
把自己的焦虑嫁接到知识付费上,好像是对自己说你看,我也有在努力。
学习博主过分夸大努力,为的是你购买他推荐的课程。营销号疯狂安利某美妆产品,为的是你通过链接购买。
你的人生,只有你能定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