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乡土中国》笔记

《乡土中国》笔记

作者: JungleTalk | 来源:发表于2018-08-10 17:13 被阅读22次
《乡土中国》笔记

l 乡土本色。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种地的传统深入中国人的血液,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中国人试图在家宅附近播种食物。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其他国家的乡下人也是如此。游牧的人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工业社会的人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庄稼也无法行动,农民就象半个身体插在土里,难以流动。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战争和灾难可以使部分或大部分人口流动,但这样的事发生得并不多。由于农业的分工程度很低,使农业本身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聚居更多是与水源和耕地近、安全、继承等原因。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村落是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村落之间是孤立和隔膜的,人口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在社会学里,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是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或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中国社会是前者。乡土社会的中国,在进入到现代社会后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也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农业让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在这里出生成长死亡,村落里的人互相熟悉守信,村落之间往来疏少,这样的社会结构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需要用法理来规矩行为)

l 文字下乡。城里人总认为乡下人的愚的,是因为乡下人不识字或识字少。然而,识字多少是知识的问题,愚不愚却是智力和学习能力的问题。乡下人不识字或识字少,是因为缺少学习的机会,在熟人社会里对文字的需求也不高,面对面的社群生活中可以用表情、动作等表达情绪。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有无可补救的缺陷,传情达意是不完全的,需要加强文法和艺术功能去减少“走样”。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乡下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乡下人对城里生活的知识少,而城里人何尝不是对乡下生活的知识缺乏。

l 再论文字下乡。时间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是社会的世代之隔。人和动物之不同,在于学习能力。学是指出生以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就是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这是人类独特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人与动物相比,多一个象征体系,这个体系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的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个人的当前,不但包含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圣经》中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但在文化中却是对的。没有象征体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如要生活也不能超过禽兽。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乡土社会大体上就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没有文化的动物,只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要记忆。所有的记忆都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所以有人死了也要把棺材运回故乡,一生取给于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打绳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呢?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的,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相关文章

  • 2020 3 月读书笔记之一: 乡土中国

    2020 3 月读书笔记之一: 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在不同的场合很多次听到过这本书,本书是由...

  • 2018-03-12

    乡土中国法辩政法笔记法学阶梯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

  • 乡土中国笔记

    差序格局: 克己就是修身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

  • 《乡土中国》笔记

    l 乡土本色。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种地的传统深入中国人的血液,不管...

  • 乡土中国笔记

    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互相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 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相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

  • 《乡土中国》笔记

    一、乡土本色 1、以农为生“土”在乡土社会中地位崇高世代定居,流动性小2、聚村而居出于小农经营对距离的要求水利对合...

  • 《乡土中国》笔记

    《乡土中国》 费孝通 32个笔记 导读 2023/9/2 发表想法 笔记 >> 因为“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

  • 乡土中国笔记:乡土本色

    作者认为中国的社会基层是乡土性的,而乡土一词的“土”字,说明中国与泥土之间的密切关系即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

  •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曹雪芹的一句话说的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通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后,不仅丰...

  •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2018.08.11 社科4号大厦.沈阳梦想 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 看完了《乡土中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中国》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dl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