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断的概念和作用
-
中断的诞生:为了实现多道程序并发执行而引入的一种技术。
-
当中断发生时,就意味着需要操作系统介入开展管理工作,CPU立即进入内核态
-
当中断发生后,当前运行的进程暂停运行,并由操作系统内核对中断进行处理
-
对于不同的中断信号,会进行不同的处理。
-
发生了中断,就意味着需要操作系统介入,开展管理工作。由于操作系统的管理工作(比如进程切换、分配I/O设备等)需要使用特权指令,因此CPU需要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中断可以使CPU从用户态切换为内核态,使操作系统获得计算机的控制权。有了中断,才能实现多道程序并发执行。
-
用户态到内核态之间的切换是如何实现的?
- 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是通过中断实现的,并且中断是唯一途径。
- 内核态到用户态的切换是通过执行一条特权指令,将程序状态字PSW的标志位设置为用户态。
2.中断的分类


3.外中断的处理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