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最近的市场行情不是很好,网络上充满了消费降级的文章,人们纷纷喊道经济的寒冬已然来临,但其实情况远没有那么糟糕。更何况我们应该学会在荒年依旧让我们的金鹅膘肥体壮,产下源源不断的金蛋。
“没有比经济衰退期更适合投资了”,因为在经济低谷,大家都恐慌的迫不及待的便宜出掉手里的筹码,以求即使止损或是换得现金,到那时,市场上就拥有了很多便宜的优质资产。你会说,那便宜的好货早就被抢光了,还轮得到我?
要知道,人首先有从众心理,在市场如火如荼进入是很轻松的决定,因为每个人都说闭着眼也能赚钱,但当所有人都持悲观态度进行抛售时,你还能淡定果断的买入吗?这就是投资对人性的考验,人的这种心理衍生出了一种相反理论
其次,人们自带买高不买低的属性,我们不可能准确预测出最低点最高点,也就无法完成理论上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当我们买入后,市场上出现了更低的价格,即便是红字飘扬心里依然有亏损的感觉。市场下跌时人们希望出现更好的价格,上涨时反而因为害怕继续一路飙升而急忙下手,这种心理在楼市中更为明显。
从众者不敢买,想买的人希冀会出现更低的价格。所以在不景气的时期反而是绝佳的投资机会
但光挑选出心仪的便宜资产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拥有可投资的资金,否则只能望洋兴叹,眼巴巴的看着干着急
这就显示出了日常储蓄的重要性,将资金放置在不同“罐子”里,以求得能够在出现危机的时刻来保障自己的生活,或是能够让机会摆在不会错过。
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词就是“财务自由”,就是我们资产的的利息足以来满足我们的生活。我们都对这个词产生过憧憬,但是好像从没有仔细想过实现财务自由的资产到底需要多少
在财务自由之前我们需要一份财务保障,用来支付突发的意外,或者心血来潮的任性。你有没有过在面对老板无理要求时想着“去他妈的,老子不干了”,或者在医院看尽各种的辛酸苦楚,钱和人总难完全兼顾。假如这时你拥有一笔保障资金,可选择的范围立马扩大了许多
在财务保障与财务自由之前还有一层,就是财务安全。这层其实与自由类似,单字面上就看出来比较保守,当然对于生活平淡物欲低的人来说二者几乎没有区别。财务安全偏向于资产的利息满足日常生活支出,而财务自由则可以满足你的爱好、梦想。所以要么努力赚钱,要么降低自己的愿望,而聪明的人会二者同时进行。
你可以在纸上画出三个胖胖的罐子,它们分别代表财务保障、财务安全、财务自由,写出每个罐子需要多少资金,在一个罐子被注满后,才能对第二个罐子加注。
这三种资金代表了不同的资金去向,财务保障注重流通性,要求我们在事情发生时能尽快取出,为此我们可以忍受低的收益率;当我们完成财务保障的积累后,就要拿出所有的可用资金用来投资,直到实现财务安全后,就不可以再动用本金了;至于迈向财务自由的飞跃,取决于追求超出普通的投资收益,我个人认为是很有冒险精神的投资行为,所以不能一股脑的冲进去,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下拿一部分去扩展财富版图。
很多人有了一部分积蓄之后,最先做的是什么?买房、买车。曾经的我人生计划也是如此,即便我知道房子是种负债(带来现金流的流出)也无法阻挡我对一套属于自己房子的渴望。
对于中国人来说,天生骨子里带有对房产的占有欲,仿佛只有这样,才有安身立命之所,不至于流落街头身无可依。
所以我仅列出几点我看的书中关于普通人购买房产的建议
·房子是有意义的奢侈资产,而非投资资产
·即使还清了房贷,拥有了所有权,也只有在卖掉房子时才能产生收益
·重视买房子的时机,不要太早的选择负债,在买自住房之前,应该要拥有一定量的积蓄
·付最低的首付款,还贷期限越长越好
所以在想明白了买房会扼杀我用来实现财务安全的本金后,我就把它的优先级进行了调整,毕竟我之前是个为了买房而存钱的人啊,想想到时候我付出了所有站在我的屋里,却什么也没有剩下,甚至背负小半辈子的债务前行,这个画面太可怕了。
并非说买房没有必要,只是我选择延迟这份满足感,它依旧是我心底里最美好的愿望
来个结尾小彩蛋吧,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我们都知道通货膨胀会吞噬我们的钱,但它对于有形资产却是有利的,因为他的价格也会随着通货膨胀升高。这个很简单的逻辑我从前却从没有想过,所以做人做事不要太悲观,你看,连通货膨胀也有好的一方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