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对抗期"来了
简书的日更,一直是创作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距离上次拿到简书日更五十天的勋章又断更之后,这是我第二次开始对自己的日更挑战。
近一年,我看了很多书,涉猎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比如:未必所有的习惯养成都需要21天时间。有的可能几天,而有的可能需要几个月。比如,想要养成日更这样的习惯,至少需要3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
自从日更开始,我每天早上坐到电脑前,就会习惯性的打开简书进行写作,灵感自然就来。今早很奇怪,打开又关上,关上又打开……我发现,自己不知道写啥了。关掉网页,去忙别的事情。中午到下午,完成了一篇写作逻辑的课稿,想着吃过晚饭后再更新简书。

【二】微习惯,好帮手
吃完晚饭,我在翻书找选题的时候,突然脑海中蹦出了《微习惯》里的“对抗期”这个概念,就是因为大脑对于“日更”这件事还没习惯,在对抗这个不熟悉的行为。
我又想起这次决定日更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写300字。而实际上,每天都是1000字以上,甚至更多。比如今天,虽然白天没有更文,但是完成了一篇3000+字的课稿的写作和录制。
而此时此刻,用记录心情的方式来记录对抗期,从微习惯开始,从日更300字开始,让自己不要停下来,逐渐把日更写作内化成一种生活习惯。

【三】写作内容从何而来
我很喜欢用反思的方式,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比如今天突然不知道写什么了。因为昨天到今天,确实好像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话题可写,另外最近在看《人性的弱点》,干货量密度太大,不知道如何下手。
写作的素材,我更偏向于从生活小事取材;写作的选题,我更喜欢能引起我兴趣的话题,来作为日更的主题。如果二者结合,那就更好了。除此之外,我也会关注热点事件,热点话题或者金句之类的,挖掘可以写的素材。
总之写作这件事,想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发生的,都可以写,关键在于是否细心观察,提取素材,加工成文章。写作不是流水线的产品,没有单一模板可供复制,一千个作者,有一千种写法。我手写我心,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