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的工具箱里,有没有放对东西?

你的工具箱里,有没有放对东西?

作者: 汉中东辰初中部 | 来源:发表于2021-03-22 15:45 被阅读0次

文章来源:知教师,作者:魏智渊。

教师的工作需要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在职业生涯中反复训练,让结构变成复杂、强大而灵活。这个结构是什么?它的核心观念是什么?为什么重要?又如何得来?这些问题在魏智渊校长这篇文章中都进行了详细透彻的拆解分析,

做许多事情都不能赤手空拳,武松出门还知道带根哨棒。要做复杂的事情,经常还需要准备工具箱,就像过去走街串巷的赤脚医生。工具箱不可能把所有要用的工具都放进去,往往只是放一些最要紧,最必不可少的工具,以减轻工具箱的重量。遇到给欧阳峰治神经病,工具箱里不能再放几个壮汉,到看病时,把邻居郭靖叫过来帮忙就是了。

工具箱当然只是一个比喻,更多的时候是指你的大脑。就像以前的出租车司机,头脑中一定有一张超级强大的城市地图,这张生动的地图,就是出租车司机的核心知识或者说核心素养。当然,现在做滴滴司机就没必要了,因为工具又被从大脑移到手机中,核心素养变成了服务水平。

显然,有限的工具箱(大脑),里面放哪些工具,怎么放,是有讲究的,就像医院里的急救包,是无数经验的结晶。这些工具以及组合方式,目的是把工具箱的功能最大化。假设一个急救包里,没放消毒酒精或纱布剪刀,却放了护士用的口红,显然,功能就大大地下降了。就像郭靖要闭关练功,黄蓉给准备背包,里面放了《养雕技术》《荒野生存》《从笨嘴笨舌到伶牙俐齿——江湖沟通72招》《爱的艺术》,唯独没放《九阴真经》。

这个工具箱,就是你有待建构的经验

                                                                       1

换句话说,教师根据自己工作的性质,需要形成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并且,在职业生涯中反复训练,让结构变成复杂、强大而灵活。一旦结构太弱,就像汽车发动机太差,在教室里突突突,就像开拖拉机,声音倒挺响,就是跑不了多远,还颠得不行。发动机性能强,并且不断地迭代,职业生涯,不,整个人生,才有开挂的可能。

这个结构是怎么来的?

简洁地说,这个结构,就是“反思下的经验”。详细地说,是“实践+反思”内化为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结构的骨头,是核心观念,肉,是大量默会的滋养观念的感觉。这种结构是通过做事获得的反馈才建构而成的,但是,能量却往往来自外部:高人的指点、同事的帮助、碰到南墙后很痛的领会,以及,阅读。

显然,这时候的阅读,不是凭借你的爱好,而是要看需要。就像准备医疗包一样,缺纱布,就去买纱布,缺酒精,就去买酒精,你再喜欢口红,也不能装在医疗包里。显然,你给医疗包里装什么,取决于医疗包是干什么用的,一旦医疗包的用途确定了,那么,它应该装什么,也就被确定了。同理,如果你是小学语文老师,那么,你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实际上就可能存在一个理想模型。最终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是有差异的,没有两个人的知识结构完全相同,但这并不妨碍存在着描述理想模型的可能。就像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我仍然可以说,梧桐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银杏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在写《教师阅读地图》的时候,我给过一个粗糙的模型——

这个结构中,通识阅读、教育专业阅读和学科专业阅读的比重,大体分别为20%、30%和50%。这当然不是精确的比例划分,更是一种定性,而不是一种定量。意思是说,对一个教师而言,学科专业经验是最重要的,教育专业经验是第二位的,通识阅读作为背景,是相对次要的。所谓的学科专业阅读很容易理解,你是语文老师,当然应该多读读文学作品啊,文本解读啊,语文课程论啊,这都是你的学科专业阅读。无论你是哪个学科的老师,只要从事教育,就要有一些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就是你的教育专业阅读。通识阅读是以人文社科类阅读为主,主要是背景性的,是作为一个人类要具备的一些常识。

                                                                       2

结构决定功能

举个例子,作为少林弟子,你刻苦修炼蛤蟆功,又花时间练习武当长剑,同时对玉女心经也有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值得斟酌了。不是说你不能学,艺多不压身,而是说,你又不是欧阳克来少林寺卧底,没必要总耕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

我遇到过一些老师,对班主任工作极其有兴趣。所以,手不释卷的,是《爱心与教育》,是《班主任兵法》,是《班主任工作漫谈》(这些当然都是好书),对自己学科专业的东西,视若未睹,就像慕容复之于王雨嫣。结果呢,班主任工作搞得蛮好,学科教学很差劲,爱上丫环,轻慢了小姐,结果颠倒了主次,落魄不堪。就像医生,一辈子研究怎么搞好医患关系,把病房弄得像家园,忙得没时间修炼医术。这种结构失调,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病人虽然走得很安详,但这不是家属送他来医院的目的。

学校的里的管理也好,纪律也罢,都是用来保障学习的,一旦专注用错了地方,难免就买椟还珠了。

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还是过分地停留在舒适区的缘故。擅长做班主任工作的,就觉得班主任工作极端重要,只要把人搞定了,学习自然而然就上去了。问题在于,我也坐端正了,不跟小师妹眉来眼去了,这当然有助于学习,但是,不会做的数学题,并不因此就自己解决了。管理解决管理的问题,学科解决学科的问题,哪个更重要?都很重要,但从比重上讲,当然学科重要。而且,你把课上到了顶流,哪里需要管理呀。

在专业领域,悦读是万恶之源,让我们只读自己想读的东西,而不是读自己应该读的东西。结果,我们总在强化原来的结构,而没有进化出新的更有力的结构。这一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直严重到,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读什么。

                                                                       3

知识结构的任何部分,都有自身的底层逻辑。而任何领域总有一些基础或核心的书籍,是在对这些底层逻辑进行讨论或争鸣。这种讨论,就构成了底层框架。就像我们在读教育学的时候,会看到联结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对峙,自然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冲突。有了这些基础的概念,理解许多问题就变轻松了。比如佛妈和虎妈在争论,孩子到底应该怎么养?该不该上补习班?几乎每一件事上都针锋相对,你听几句就明白了,这只是价值之争,无关真理。而且你迅速地就反应上来,她们在育儿路上,分别会遇到什么坎坷困难。如果她们向你请教,你也能给一些诚恳的建议,以便让他们在育儿路上取得一些平衡,不至于在一个极端走得太远。这样是不是很节约认知资源?否则,你可能也陷进去,脸红心急的,讨论老半天也弄不明白。

再举学科里的例子。你拥有一些关于文本解读的核心知识,看到一个文本,就能够迅速地归类,分类处理。就像在厨房做菜,有些菜适合蒸,有些菜适合炖,有些菜适合炒,有些菜适合生吃,处理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了。童话要教结构和象征,小说得讲主题和人物,散文是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所以还得再分类。同样地,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模型,写起文章来,也是刷刷刷的,就像货车司机在无人的高速路上驾驶一样爽。

所以,专业阅读,一定包含了对自己知识结构的审查。否则,别人和你说话,可能会堵得慌。

例如,你跟一个自称自由主义者但学科素养很差的人讨论学科教学,万一他觉得与普世价值有关的书,才是惟一值得读的书呢?你跟他讲专业,一不留神就逸出了他的认知范围。这时候很麻烦,他关心的不是你的谈话内容,而是你的表达方式。最后,聊死了,全剧终。

知识结构的搭建,要尽可能地避免短板,确保最短的板,也具备常识意义上的学习。有了这个背景,才谈得上发展长处,最终,以长处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经验风格。并且,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不断地进行轻微但不间断的调整。

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主要是反思下的经验。也就是说,是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建构和调整的,阅读在这里的确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把阅读当成知识结构的惟一途径,对于一些学科来说,甚至不是主要途径。

举个例子,你让艺体老师也像学科老师一样阅读,有考虑过他们的感受?这是要补当年逃掉的课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工具箱里,有没有放对东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wz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