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我也没有彻底看清的命题。知直到昨天,完成两个个案疗愈,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大脑,也在评判爱情。虽然标准和别人不一样,只要求意识层面的趋近和上进的心态,但也同样是寻找标准,而不是寻找爱…
爱只是种感觉,感觉永远是纯粹的。是中国人把太多大脑的评判、标准捆绑或附加在了纯粹的感觉上,这是我们传统教育观念形成的惯性思维。西方人的爱情观,大多比较纯粹,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没有什么有房有车的评判,没有什么婆媳关系的影响,更没生男生女的窘迫…但西方人的爱情往往被理解为滥情。本质区别就是,西方人尊重自己的感受,滥情只是情绪的寄托。
就像很多教育机构,线上或线下的,特别激情,也听起来似乎特别有道理,但却有着本质区别。我就见过一个妈妈听了课后,对给孩子买玩具遵循“延迟满足”的原则,对孩子的任何需求都遵循“延迟满足”却不知道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心理学领域有个非常著名的“延迟满足”的实验。然而实验的本质是由孩子自我内在需求去确认,是否给自己“延迟满足”,而非家长的人为干预“我觉得该让你延迟满足”!一个是让孩子做出自我选择和判断,一个是父母对孩子的操控(隐性或显性)。
这便是,只看表象,不看本质的结果。这便是,只有舆论价值观,没有自我判断的结果。这便是,大多数人爱得很累、很苦的原因。
所以,要么学习,自我成长;要么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要么,随大流…
感恩每一个个案,疗愈你们,就是在疗愈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