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挺把自己当个写作者看,有空的时候要么俯首看书,蹙眉沉思,要么拿一手机、桌上配一笔记本一支笔,我确信先手写几行能给人更多灵感。一切准备妥当,时而正襟危坐输入几行字,时而站起,于房间踱来踱去。这大概是许多写作者闲暇时的日常。不过通常深夜十一点前,我笔记本上的几行字还是那几行字。午夜的钟声要敲响了,不管啦,不管啦!手机上输入第一个字特别难,但只要下手了,通常全篇都会强迫产出的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我的文字在先生眼里是一堆不够深刻不够细腻的废品,他劝我少写多想,我显然是不会听的,倘若没有强迫式的日更,我怕自己早掉出写作者的队伍,要知道人家村上春树每天都日更四千呢。
不听归不听,但我知道一个合格的写作者一定对自己的内心保有开放、敏感和忠诚。不自以为是、不固步自封,乐于接受外部信息,听得见不同观点,谓之“开放”;用心体察,善于捕捉内心深处幽微的感受、发现,谓之“敏感”;不压抑自己内心的冲动、不曲意逢迎,谓之“忠诚”。
近来,恰巧办公室的梅姐在陪儿子突破记忆难关,因为微信课程是我推荐的,其实我自己也没学过,她每天都同我分享。我发现记忆术的本质其实是深度挖掘信息的内涵、串成故事、头脑中形成图像的过程,而信息再现的过程是故事和图像再现的过程。我们原本以为拥有记忆术就可以一劳永逸,却发现串联故事、形成图像的过程大大考验着我们的想象力、意志力和创造力,完成这一连串高难度动作之后,我自己的记忆效率的确提高了,基本有了过目不忘的效果,而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巨大鸿沟。但是在学霸和学渣之间,我知道自己还差一个深度加工信息的习惯,不止我,大部分人如此。
在课堂中,我观察自己的学生,一个知识点教完之后,学生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边慢慢记笔记边慢慢凝神思考;第二种奋笔疾书完事了;第三种干脆不动手。第一种孩子并不多,这些孩子哪怕前期成绩并不理想,假以时日,他们一定是学霸级别的。因为他们的慢是深度思考导致的,知识在他们脑袋过一遍之后,就牢固的储存在大脑中了。我们大部分人属于第二种人,知识在大脑表面过了一遍,要不了多久就忘记了,更难谈学以致用。
记忆文科知识是串联故事、形成图像的过程,其实数学也一样,至少数形结合理解题意是相当重要的。我想到昨晚作诗也一样:表达一个意境,先得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故事,继而想象一个引人入胜的画面,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图像故事成型并不容易,可即便这两步完成之后,词汇量的匮乏依然是硬伤。一个人不可能超越他的思想和词汇来表达,所以我发现自己文章不深刻不细腻的原因是:缺乏对信息的深度加工,词汇量的积累不够,还有一点:视角不够开阔。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思维能力,提高素材积累意识,于薄弱处突破,我承认离高质量的输出,我还差一个深度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