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图》原为唐代张萱所作的绮罗人物图,后列入《宣和画册》,现如今存世的仅存宋徽宗摹本。(公号,小蓝小苏,专注艺术的趣味与熏陶)

历史上关于张萱的记载不多。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曾任宫廷画家,擅长肖像画,尤其擅长游宫仕女的题材。他常以宫廷宴会的形式进入画作中。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也是他的代表作。

除了宫廷宴席,张轩还擅长画婴儿。他画的婴儿既有孩子气的外表,又有活泼的外表。这一绘画特点在《捣练图》 中极为突出。
张萱的画很有生活情趣。他的绘画大多表现世俗生活,揭示了内心世界的感受。
《捣练图》全图共有 12 人,分为三组,每组都在诠释着不同的工作场景。
画面的开头是四位宫廷小姐捣练的场景。


什么是 “捣练”?
“在古代,“练”是一种精细丝绸原料。新制成的 “练” 还含有一层丝胶。这层丝胶使 “练”制成衣服后不够柔软,所以必须将丝胶放在碱性水中煮沸,煮沸直至丝胶脱离“练”,然后用捣杵反复敲打,将已降解的丝胶敲出,使获得的 “练” 柔软有弹性。
第一组的四位宫女拿着两个粗头中间细的捣杵,捶打“练”,左边的女人靠着捣杵休息,一只手拉着袖子。

第二组宫女则是络线和缝制衣服,坐姿悠闲,双腿挺立。在这里可以感觉到了气氛的活跃和放松。

第三组是熨衣服。一开始,一个穿着蓝色衣服的小宫女出现在眼前。她一只手拿着扇子,另一只手用袖子遮住脸。小宫女面前有个炭火盆。盆里的木炭烧红了。这一组的细节展示得非常好,甚至连火钳都极其细节地表现了出来。

而小宫女们烧的木炭预示着第三组宫女的工作。只见两个宫女在拉白练的两端,从略微向后的身体里可以判断,她们在努力着扯平白练。
中间那个人拿着一个装满木炭的焦斗,正在熨白练。突然一个小孩弯下腰,从白练下面钻了出来。他调皮地抬起头来看着劳作的宫女,给这幅画带来了一丝乐趣。

整个画面非常简单,绢本自身的颜色为背景,直接把人物作为画面的主体。画中几种颜色表现得极为明显,但并不耀眼,冷暖的对比恰到好处。
轮廓线多为圆笔长线,细节小而复杂,如衣服上的刺绣。如果放大,仍然可以看到规则的图案。
同时,捣练也是另一种情感寄托——女性的闺怨。


捣衣主要在秋季进行,从春天的蚕开始,养蚕裹丝,一直忙到秋天。金井熙凤、梧桐黄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给远方的丈夫缝制冬装。
唐代府兵制的实施,导致了另一个社会群体的出现。边防的男人到了冬天要自备冬衣,于是家里的女人就开始在秋天做冬衣,把思念穿插在衣服里的针线之中。
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的捣衣诗,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同时也是对繁重兵役的指责。

但令人欣慰的是,在闺怨中,不乏促成良缘的可能。据说,一位宫廷小姐给战士缝纫的棉衣里夹着一首情诗,穿着棉衣的战士接到这首诗,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唐玄宗知道此事后,感同身受,为两人结下了良缘。
无论是已婚的闺怨还是未婚的情窦初开,“练” 的谐音就是 “恋”,这是国民思想最普遍的反映,也是当时人们七情六欲最直接的表达。张萱的现实注意都在画中表现了出来

1860 年,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旧址,《捣练图》在一片混乱中被掠夺,从此走上了流传之路。
直到 1912 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主任冈仓天心才在一位北京贵族手中购买了这幅画,并存放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成为流失海外的国宝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