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前以为“芳华”是主人公的名字,也以为这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直到从电影院出来,才知道了芳华的含义——青春吐芳华。

故事起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主体是文工团,时代背景主要在文革时期和越南自卫反击战穿梭。看完这部片子的大多数人都称从头哭到尾,我也是如此。然而我的泪点更多的献给了那一段关于战争的特写上,刘峰等人在向前线运输弹药的路上遇袭,躲闪不及的子弹引燃了战士身上的手榴弹,转眼间血肉横飞,那一刻触目惊心。战场上的残酷与文工团的相对安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面是血的红与军装的绿的交织,一面是五颜六色在舞台上旋转跳跃,同样的青春,在不同的地方,有了不同的体现形式。记得电影中有一幕很深刻,那个小战士,谎报年龄参军的16岁男孩,全身烧伤,面目全非 却在死亡面前显得有几分从容。他委托何小萍转告自己的亲人,让家里的三个姐姐轮流来看他,免得让身边的战友在天堂笑话他家中无人。在那一刻我泪水决堤,他才16岁呀,我现在20岁刚成年不久,都从不敢想象当战争、死亡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该怀有什么样的心情面对。
也许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在不同的时代背景,背负着不同的时代使命。
文革是个大时代背景,国内也有不少电影以此为故事背景,上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霸王别姬》,段小楼在不堪羞辱和拷问下的揭发,最终使他失去了自己心爱的人,也伤透了爱他的两个人的心。《芳华》里文革下人的冷漠、自私,为了自保不惜牺牲他人的名誉、前程,以及文工团里的人对弱者何小萍充满鄙夷与嘲讽,这种种都将人性的弱点体现得淋漓尽致。《霸王别姬》的人到中年是如此,《芳华》里的青春洋溢亦是如此。“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人性。并且人性的不可预期、不可靠,以及它的变幻无穷,不乏罪恶、荤腥肉欲,正是人性魅力所在”,严歌苓的一段话写出了人性的大概,我深表赞同。冯导在这部电影里将人性表现得很是客观,没有是非分明的批判对错,也没有好人一定有好报的烂俗结局,一切都娓娓道来,一切都显得从容客观,又带有十足的艺术气息,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以在荧幕前的你,或多或少的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许是何小萍,也许是萧穗子,也可能是生而漂亮优越的林丁丁。
人尽不同,在电影中的定位也不同,你的泪点,说不定是别人的笑点。
电影中最让我有感触的两句话是;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会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
对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影院里,当荧幕中缓缓出现画面的时候,一对看起来年纪稍大,约有六十多岁的大爷大妈走了进来,坐在前排。我在想,对于我们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看到的《芳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亦或是一种情怀,而对于他们来说,看到的才是青春,才是真正的“芳华”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