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创戛纳场刊历史最高分,这部电影影迷必看

创戛纳场刊历史最高分,这部电影影迷必看

作者: 最影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8-06-14 17:15 被阅读32次

戛纳电影节作为影迷心中的电影艺术殿堂。

每年开幕期间都不例外地成为世界各地影迷的朝圣焦点。

随着戛纳金棕榈《小偷家族》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更是一票难求。

甚至有人打出了“小偷家族换上海内环一套房”的口号。

这当然只是段子,但从侧面也印证了戛纳加冕过的作品在影迷心中地位之高。

但今天要讲的重点不是是枝裕和,而是同为今年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李沧东导演的《燃烧》。

创戛纳官方银幕场刊历史最高记录3.8分(满分4分制)。

因此本片也被称为今年戛纳电影节的最大遗珠。

影片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九千字左右,半小时就能读完。

同时结合了威廉·福克纳的《烧马棚》。

导演李沧东自己同样有着作家的身份,曾获得韩国日报的创作文学奖。

有人将电影分成两类。

一类是商业电影,另一类则是与之对应的作者电影。

而我想把李沧东的作品形容为作家电影。

将小说字里行间的神秘迷人气质用影像化的方式表达在电影中。

此次村上春树本人也与导演一起同参与了本片的编剧。

村上春树小说中对于都市个体人物生活的呈现深得人心。

但在以其作品改编的电影里,往往都以差强人意而告终。

同名小说改编的《挪威的森林》豆瓣评分仅5.9。

而导演李沧东则打破了这一魔咒,将小说中的都市青年嫁接到当下的韩国社会现状中,产生了全新的化学反应。

不单单是对于小说内容的影像化呈现,还有导演个人风格表达在其中。

导演与村上春树同样热衷于使用隐喻意象的符号。

电影中出现过的许多事物不止是表象看上去那么简单。

如片中反复提到的井。

井这一意象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就曾多次出现过。

以及影片抱回家后却从未见过的流浪猫,在若隐若现中藏匿深层次的含义。

而诸多晦涩隐喻的后果就是增加了普通观众的观影难度。

这点从本片最初的九点多分,到现在资源流出观影人数猛增,掉到现在的8.0。就已经表现得足够明显。

但也不要轻易就下完结论,因为电影内容在多重隐喻下不止是表面上的爱恨情仇。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人物有三位。

男主李钟秀(刘亚仁饰),韩国青龙奖、百想艺术大赏双料影帝。

女主惠美(申海美饰),在本片中作为新人出演,但其在本片中赤裸上身的夕阳独舞绝对是本片最佳之一的绝美时刻。

以及富家男Ben(史蒂文·元饰),最早被大家所熟知是其作为美剧《行尸走肉》的主演之一格伦。

故事从一次偶遇开始,钟秀在商场搬运货物维生,偶然遇见在做手机店外做促销活动的同乡惠美。

两者都是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两人见面后寒暄聚餐,事后受到惠美邀请一起来公寓。

惠美曾对钟秀说过自己7岁那年掉进井里几小时没人发现,最后是钟秀找到了她。

这口井在片中多次被提及充满隐喻色彩。

在惠美的母亲和村民口中得知村里从没有过水井,而钟秀母亲却说有过这口井。

电影没有完全反应现实,而是混杂了虚幻的迷雾。

影片从惠美表演的剥橘子哑剧开始,就慢慢剥离了真实。

这口井如同惠美的存在一样若有若无。只有与惠美一样离乡出走的钟秀母亲才确认那口井的存在。

影片随后借惠美之口道出了本片的核心概念。

hunger(饥饿)。

这个世界有两种饥饿者,小饥饿者和伟大饥饿者。

前者是指生理饥饿的人,后者则是饥渴地寻找生存意义的人。

活着意义何在?总在寻找这些答案的人,这类才是真正饥饿的人,他们就叫做伟大饥饿者。

电影中也借两人生活状态表现了这一概念。

钟秀靠送货维生,却对询问自己生活状态的惠美说除了市场的兼职之外,还有另一份工作,那就是写作,正在努力成为正式作家。

惠美在到处打零工,目的是为了攒够旅行经费前往非洲,去见那里的伟大饥饿者。

两人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所在,渴望着达到伟大饥饿者的状态。

但现实生活中的身体却受困在小饥饿中。

而富家男Ben则是脱离了小饥饿者的人,在韩国最发达的首尔江南区有自己的房子,开着保时捷。

Ben与惠美相识于非洲那趟旅行。当钟秀满心欢喜去机场接惠美时,发现惠美已经跟Ben走在一起。

而据惠美口中的话得知,Ben说过和她在一起是因为觉得她很有趣。

而当惠美在Ben与他的富人朋友面前表演饥饿者舞蹈时,可以看到他们尴尬和冷漠的面孔。

镜头给了Ben两次。

一次满脸笑意处于欣赏的状态。

下一个镜头再给到他时已经哈欠连天。

从中看出Ben对于惠美的新鲜感会很快厌倦,而厌倦之后呢?

看完全片回过头才会发觉这两个镜头下的表情意味深长。

片中不止是村上春树书中的个体人物,还有导演镜头下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韩国社会。

呈现最直接的就是两位男性人物的生活对比。

钟秀的旧拉货车和Ben的豪华跑车。

昏暗的破旧小屋和大到厕所都不知道在哪的高档洋房。

不禁发出感叹,“怎么样才能在他那个年纪活成这样”。

现实的差距让他无法想象如何才能跨越如此之大的阶级鸿沟。

这种无力感在认识Ben之后变得愈加强烈。

被洋楼落地窗隔绝在空间之外的两人。

对于惠美渴望而不可得的钟秀只有通过自慰来想象对方在自己身边。

聚焦社会现实洪流下的小人物命运是韩国电影的一大特点。

影片中出现过电视报道韩国青年失业率逐年高涨,美国特朗普修建墨西哥边境墙,朝鲜对于韩国边境常年的政治宣传广播,大批来韩购物的中国富人。

这些内容在不经意间作为影片的背景板出现,让身处其中的人物成为这个社会时代的注脚。

与书中一样,三人经常一同见面。

在夕阳下。两个不同阶层的男人开始了一场对话。

Ben诉说着自己有每隔两个月就会烧掉塑料大棚的习惯,并提到下一次就在这附近。

当钟秀质疑他的行为时,Ben讲述着自己的洪水理论。

雨水让河流涨潮发洪水,将人们冲走,雨会做判断吗? 

将自己比拟为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

影片在这段对话之后注入了悬疑色彩。事后钟秀找遍了附近的塑料大棚。

没有找到被烧毁的塑料大棚,也再没有见过惠美。

钟秀、惠美这种社会底层的小饥饿者,就是Ben眼中毫无意义的塑料大棚,可以随意烧毁没人注意。

Ben曾将做饭的这一过程称作为自己做祭品然后吃掉。惠美的结局从这里就已经得到印证。

Ben每隔两个月就会烧掉“塑料大棚”来感受自己骨骼深处响起的贝斯。

通过处理掉在他看来无意义的事物来而填补自己精神内心的空虚饥饿。

然而每隔两个月饥饿感就会再次来袭,像是无底洞永远无法填满。

大小饥饿实际代指着人生的两种状态。

人们受困于身体饥饿,无暇顾及精神上的饥饿。

即使身处社会上层的Ben也被困在后者之中。

而夹杂其中的惠美在绝美的落日下留下了那场自由的伟大饥饿者之舞。

钟秀也终于动笔了一直未开始的小说。

那你呢?

关注公众号:最影短片电影(moviest1),了解更多精彩短片视频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创戛纳场刊历史最高分,这部电影影迷必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rs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