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专心、好动、走神发呆、粗心马虎、拖沓磨蹭、三心二意、学习成绩差······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专注力不足的表现,真是一件令家长和老师都万分头疼的事情,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专注力是孩子学习知识、获得技能的基础。孩子拥有良好的专注力,在各种情况下都更容易发挥潜能、做到最好;可以说,专注力是一个人的才能得以发挥的原动力,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是众多家长和老师都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带领我们从了解脑科学入手,分析专注力的内涵、大脑的运转机制等专注力的本质、父母想帮孩子打好基础的专注力的内在原理等,给出了培养孩子专注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作者林成之是日本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迈阿密大学脑神经外科终身教授、日本奥运会代表团专注力训练特别顾问。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人的大脑本能,明白哪些是教育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以及如何施为,能够有的放矢地引导儿童,并指导家庭教育如何顺应儿童大脑发育规律,把握孩子专注力养成的关键十年。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家长和老师都不理解专注力的本质,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专注力,是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人的专注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专注力不强是许多孩子学习能力差的根本原因。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就是做他们喜欢的事情(看动画片和玩手机)时,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去做,一让他读书或者做题,面对那些会觉得“无聊”“不懂”的事情时,即使想努力集中精力,专注力也很难持续,这说明“专注力”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其原动力正是“情绪”。所以,专注力也可以看作是“情绪力”,那些专注力特别集中的人,也都有强大的情绪控制能力。想要较高的“情绪力”,大脑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读者理解专注力的培养和大脑的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林成之教授详细介绍了大脑的运行机制。人的大脑共有七种本能,首先是三种与生俱来的基本本能,即“生存本能”“求知本能”和“交友本能”,这些都是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下去,所印刻在基因里的本能,我们的很多思考和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按照这些本能进行的。大脑还有三种后天本能,分别是“自卫本能”“统一/一惯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后天的本能是为了维护先天本能而产生的。比如,孩子把大人经常性的斥责或唠叨当作耳旁风,久而久之,甚至撒一些小谎来逃避严厉斥责或唠叨,这都是根植于“生存本能”中的“自卫本能”在起作用。而“自我本能”是一种“我想要这么做”的本能,这种本能是体验自己做成事情的喜悦感和愉悦感的报偿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基础。小时候自己穿衣服、吃饭等,在大人看来由孩子自己完成还有一定困难到时候,孩子却很想去做,这都是源自“自我本能”。如果父母跟孩子说“你还做不到”,那么孩子的“自我本能”就会受到压抑,也就剥夺了孩子体会“我能自己做了!”的快乐的权利。大人经常会感觉孩子“越是干不了的事儿越想做”。生活中,我们发现,那些鼓励孩子做事情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专注力都很强;而父母祖辈经常包办代替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自己做成事情的成就感,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大脑的发育,专注力普遍不足。
除了这六种本能,大脑还有一种负责调整三种先天本能和三种后天本能,使其形成一个整体而产生的“共生本能”。根植于大脑细胞的先天本能在无意识领域发挥作用,人无法与之抗衡,更不可能进行有意识的控制。而后天本能有时候却很容易被环境和思维所左右,作用发挥过度导致与先天本能产生分歧。“共生本能”就是为了调整各个本能分歧的“想要存异共生”的统合本能,再加上三种后天本能是教育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人的各种能力都以大脑本能为基础,与情绪形成一体,共同发挥作用,专注力更是如此。要想让孩子做事情专注力高度集中,就要让孩子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绪,我们就要采用愉悦“大脑本能”的育儿方式。
专注力的资质并不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而是由父母精心呵护、不断培养、科学锻炼出来的。其本质就是让“喜欢、感兴趣”“想理解”“想独立完成”“想拥有正确的思维”这四种情绪要素全速运转起来,让大脑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