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作者: 兰海粟 | 来源:发表于2021-05-14 23:24 被阅读0次

      自从赵匡胤开创了北宋,建立了一个重文轻武的皇朝,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中,北宋,不管从文化还是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可是自身战斗力不足却导致宋朝为了自身的安全,必须每年给一堆野蛮民族发钱,而且朝廷内的没有用的官员特别多,还养着一群没有用的军队,这个军队的数量有很多,大概有好几百万吧,但是军队数量多不仅没有给大宋添加战斗力,反倒是增添了许多负担,因为这些士兵大多数都是从山林土匪中招安的,招安的士兵不仅很难管教,而且就算老弱病残,也因为怕造反而不能踢出军队,这就导致虽说养了一大群军队,可是全是一群老弱病残的无用之兵,只是提高了大宋对于军队的开支。就这样对外赔款,对内给多余的官员和多余的士兵分发财物,一向经济繁荣的大众竟然出现了财政赤字,很明显,大宋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就在大众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位小官员的儿子出生了:他,就是后来争议颇多的王安石,王安石自幼聪慧无比,但是因为有一个当官的父亲,自幼像一个纨绔子弟一样,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知道他将要成年之时,他的父亲身亡,这件事给王安石极其严重的打击,让他突然看透了人生的道理,并从此发愤忘食,极其专注的学习,很快,王安石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出来,学了两三年,便已经出口成章。

    为了求取官名,王安石和当时的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一样,踏上了科举的路途,实在是有实力都没得说,第一次考试便被考官评价为状元,只不过因为王安石的考卷里出现了一句诗词,疑似嘲讽那时候的年轻皇帝宋仁宗,宋仁宗看过王安石的考卷后非常生气,便将他的排名和第四名对调了一下,他便与状元失之交臂,这件事如果换在别人身上,那个人恐怕得悲痛欲绝吧,可是王安石有着非常的气度,并不在意这一个名次的调动。

      不管怎样,第四名还是一个非常高的成绩,王安石可谓前途无量,他的眼前有两条选择,第一条是去地方当地方官,整天和市井小民打交道,第二条是直接留在开封接待四方有才之人,作诗作赋,几年后官位直接青云直上,得到宰相丝毫不是问题。当时的大部分成绩很好的人,都会选择第二条路,毕竟那一条路又悠闲,升官的可能性又大。而第一条路升官的几率小,还不太悠闲,自然没有多少人选择。

      那么,王安石应该选择哪条路呢?难道是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第一条路吗?不,这条路虽然又悠闲,升官的速度又快,但是却有一个巨大的弊端:缺乏实际经验,作为一个宰相,首先必备的肯定是丰富的民间知识,自己的实战经验,才能对宰相这个职务尽职尽责。然而如果选择第一条路,这些通通都没有(光和一些有才之人打交道怎么也打不出社会实战经验吧?),虽然升官生的快,可是却无法成为一个好官。大部分人才不管这个呢,只要能当上宰相不就OK了吗?可是王安石在见识到宋朝的积贫积弱之后,下定决心希望通过变法来改变这一情况,变法必须适应当时的时代,因此先必须接触当时的真实社会情况,在制定有效的变法措施,基于这一点,王安石最终选择了去当地方官,积累实战经验。

      在王安石当地方官的时光里,他进一步的得知大宋的困局,在大脑中初步构想了变法的方案,并在一个地方实行了初步的变法:那里的农民常常有青黄不接之苦,旧的粮食吃完了,新的粮食还没有种出来,这时候,农民别无办法,只好通过卖地或者借高利贷的方式得到粮食,一年一年的卖地,借高利贷,导致农民不断丧失手里的土地和钱财,一到饥荒,饿死者不计其数,王安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终于想出了一条救农民青黄不接之苦的方法: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官府借给农民粮食,等到农民有了粮食的时候以非常低的利息归还官府借的粮食,这样,农民可以不再借地主的高利贷从而丧失土地。这个方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原型。

      王安石在地方感触的作为很快传到了中央,中央便将他掉了过来,王安石觉得机会来了,便写给当时的宋仁宗他变法的理念,可是宋仁宗竟然因为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采纳,王安石一时间毫无前途可言,好在宋仁宗和他的继位者英宗都是短命人,没过几年,因为新的皇帝出现了—宋神宗,宋神宗才刚刚满20,正是血气方刚之时,一心渴望达到唐太宗的盛世,可是大宋当时正在积贫积弱,怎么办呢?宋神宗于是注意起王安石,跟王安石交谈之后,宋神宗发现,王安石的变法正好符合他的要求,于是乎,两人一拍即合,轰轰烈烈的变法开始了。

        王安石的变法在推行的过程当中出现过不少阻挠,也出现过不少弊端,但是在不断地修改和精进之后,终于有了一定的正面的收获,大宋的国库开始充盈,甚至出兵攻打西夏时还打了一个大胜仗!

        随着变法越来越成功,王安石的政治生涯却走向了没落,宋神宗一看王安石的变法既然已经让大宋强盛了起来,剩下的就只有守护变法的任务,但这个任务由宋神宗自己来干也可以,再加上王安石变法时不太将宋神宗当皇帝,什么事都由王安石说了算,宋神宗也希望找到自己作为帝王的威严,于是最终让王安石离开京师,自己手把手的开始维持变法。

        但是宋神宗还是太心急,维护变法没几年后攻打西夏,结果打了个大败仗之后悲愤而终,变法失去了一个有力的靠山,转而变成了政治武器,让宋朝最后几十年一直在新旧党争这个问题上争执不绝,导致朝廷萎靡不振,最终灭亡。王安石没能知道这一切,她早在66岁的时候便悲愤而终了。

        王安石的变法是不是正确的呢?很明显是的,首先当时的大宋确确实实已经有了极其严重的问题,再不变法可能马上就要灭亡了,在者,王安石的变法从头到尾虽然出现过一些漏洞,可是大政方针从头到尾都是对的,并在后来确确实实让大宋强盛了起来,但是王安石的变法似乎让宋朝卷入了新旧党争之中,直接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啊?我认为,王安石在这件事情当中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尽职尽责地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忠臣的本色,变法本身也没有问题,之所以在最后成为了政治斗争,其原因只能归功于那些不靠谱的皇帝以及不靠谱的大臣没有正确的认知什么是变法了。可是,为什么王安石的变法最后失败了呢?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反对变法的人太多,变法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可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王安石本身并不是皇帝,这意味着王安石干什么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支持,都得保证皇帝的心不会变,只有宋神宗一直希望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才可以变法,而在宋神宗打算自己主持时,王安石只能悲愤的离职。这也许就是世代儒生的悲惨命运吧,心中有着救世良方,可是需要依靠一个根本靠不住的皇帝,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王安石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变法者,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但是不仅生不逢时,本来清白的变法,因为新旧党争抹上恶名,还因为儒家和君王之间的悲剧性关系,也向众多忠于国家的儒家人物一样成为了历史的悲剧。

     

相关文章

  • 最得体的待客礼仪:茶七饭八酒十分

    先说个苏轼被王安石怼的历史故事。 当年,王安石与苏轼因分属不同政治营垒,常遭王安石排挤,最后实在玩不过王安石,被贬...

  • 偏执不可为

    读《苏东坡传》中看到一篇关于王安石的介绍,在这之前对王安石的了解仅限于“王安石变法”,有成就也有教训。 王安石也是...

  • 绝世之梅,绝世“之人”?

    今天学习的是宋代王安石的《梅花》。 《梅花》 王安石 ...

  • 王安石

    公元1021年11月12日,王益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王安石。当时王佳已经比较兴旺了,从王安石的祖父中进士之后,...

  • 王安石

    一提到王安石就肯定逃脱不了他提出的新法。他所提出的新法本意为国为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对百姓的生计造成了很大的...

  • 王安石

    王安石,江西抚州临川人,出生于仕宦家庭,是名符其实的官二代。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遍南北各地,体察民情...

  • 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失败的变革家。他要变革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宪法。在当时百姓被苛捐杂税,噢,丰年倒还好说,可一旦到了灾...

  • 王安石

    自从赵匡胤开创了北宋,建立了一个重文轻武的皇朝,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中,北宋,不管从文化还...

  • 王安石

    王安石一说这个名字,人们第一下都会想起王安石变法。还有他在朝廷上的死对头司马光。 王安石不和其他宰相一样一步一步的...

  • 王安石

    我们都知道,当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它采用的治国方策是重用儒家学生,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就是右文抑武的制度,这也就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安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ec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