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钝(五毒心)
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就不可能明心见性。
一、贪(财、色、名、食、睡)
二、嗔
生气,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
三、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四、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
五、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五利:为此五种妄惑,驱役心神,流转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有出期。
一、身见:执著于自己的知觉和感受都是身见。
二、边见: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
三、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
四、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五、戒禁取见: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它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才需要持戒。
五盖:是指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人不能接近正道的烦恼。
一、贪欲盖
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无有厌足。
二、嗔恚盖
“千日打柴一火焚”,你打了一千天的柴,你只需要用一根火柴就把它烧了。
三、睡眠盖
睡多睡久人睡傻。
四、掉举盖
就是人坐那儿,也不知怎么样子,坐也坐不稳、站也站不住,不知怎么样好,前仰后俯的,叫“掉举”。
五、疑盖
不分黑白,不别真伪,犹豫之心,常无决断。
五蕴: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
身受: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
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
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
一者为心,它集起各种种念头,并能生起种种念头。
二者为意,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
三者为识,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
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