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文中的零食特指不健康的包装食品,比如常见的薯片、饼干、各种甜点、含糖饮料等等。)
为什么这些被我们界定的“垃圾食品”,会让我们停不了嘴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比别人缺乏意志力吗?
2004年秋季的一个下午,在位于纽约白原市的咨询公司里,霍华德.莫斯科维茨正在帮助一家名为“胡椒博士”的饮料商研究饮料配方改进的措施。“胡椒博士”在美国曾经是一款非常受人喜爱的汽水,但是这家公司最新研发的几款饮料市场反响却非常差。很多消费者反馈说:“味道太恶心了,真是让人作呕,我以后再也不会买这个饮料了。”莫斯科维茨临危受命,想要通过配方的重新改造,让人们重新喜欢上这款曾经风靡全国的汽水。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莫斯科维茨收集了堆积如山的数据,设计了六十多种不同的配方,并在全美举行了三千多场品尝会,经过大量的计算机建模作业,最终揭开了饮料行业的一大秘密——【糖的添加量是决定饮料口味的主要法宝】。
在糖的添加量对人们饮料选择偏好的影响方面,大致呈现出一个倒立的“U型曲线”。在达到一定数额的添加糖量时,人们最容易对这种饮料产生偏好,莫斯科维茨把这条曲线的顶端,也就是最容易让人们产生满足感的这个点命名为“极乐点”。
根据“极乐点”重新设计后的“胡椒博士”销量取得了惊人的增长,在很多地方一度卖到脱销。“极乐点”的应用领域也开始逐渐拓广,从饼干、饮料、巧克力到各种常见的包装零食。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食品工程科学家们发现,遵循“极乐点”的配方不只有糖一项,盐和油脂也有着相同的特点。在一定的范围内,只要添加的越多,消费者就越喜欢这种食物的口味。
今天,当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进入超市的时候,你也会看到,大部分包装食品都伴随着油、盐、糖中的一项或多项的大量添加。
在今天的中国,肥胖率也在持续走高。媒体和营养学界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少糖、少油、少盐的健康理念也一直在我们之间传播,但为何很少有人在听了这些言论后,能真正放下自己手中的垃圾食品呢?
或许我们都太相信自己的意志力了。在这场与高热量零食做对抗的战争中,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我们的对手是谁,而我们的对手却能把我们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
【我们对油、盐、糖的偏好是植根于基因之中的,这或许与人类生存早期热量和盐来源的稀缺性有关。】
而食品巨头们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它们根据大众的喜好设计模型,进行一次一次的试验,最终确定人们的“极乐点”,确定在某种食品中应该加几克糖、几克盐。他们通过各种广告宣传,让我们潜意识里把零食当作一种生活必需品。
当我们听到世界杯的时候,我们会想到炸鸡啤酒,当我们想到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记起可乐爆米花。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其实,这些事物之间本来并没有什么联系,只是食品巨头们为了谋取利益而铺设的一个陷阱呢?
而这个陷阱,明显很奏效。
压力大的时候,吃零食;开心的时候,吃零食;抑郁的时候,吃零食…….
听过很多道理,但似乎,我们依旧戒不掉零食。
当我们讨论吃零食的时候,我们真的有自由意志吗?
难道,我们真的要一辈子做零食的俘虏,对它们束手无策吗?
不,其实,我们也还有其他的选择。
尽管人们天生对油、盐、糖充满了偏好,但仍能够通过正确的引导,来理性面对包装食品。《美国临床营养学》上的研究显示,幼儿时期接触到的油/盐/糖比较少的孩子,长大后也更倾向于能够抵制油、盐、糖的诱惑。
与其说意志,不如说“意识”,在抵制零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然生产出来的这些零食对人体健康危害这么大,那这些食品行业从业者是否也会像普通人一样,对于零食毫无抵抗力呢?当然不是,相反,很多食品公司的高管公开表明,自己永远不会吃自己公司生产的零食。卡夫公司的约翰拉夫早已摒弃汽水和发胖零食,雀巢公司的路易斯坎塔雷尔晚饭只吃鱼,菲利多公司的鲍勃林从不吃薯片和大多数的重度加工食品,汽水工程师莫斯科维茨从来不喝汽水。
总结一下
1、对油、盐、糖的偏好植根于我们基因当中
2、食品厂商利用了我们的“基因偏好”让我们上瘾
3、幼儿时期的口味影响成年后的口味,如果你有孩子,记得控制他的油盐糖
4、作为成人的我们,是有选择的权力的,我们可以决定自己买什么,也可以决定自己吃多少。
看见是改变的第一步,今天已经看到了食品厂商设置的陷阱,你是选择往下跳呢还是决定拿回自己的力量,做出聪明的选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