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每当听到这悲壮的歌词之时,相比很多人都会想到86年前那发生在中国东北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
1931年9月18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绝对是永远难忘的一天。就在人们还在熟睡之时,一声爆炸,中国人民从此走向痛苦的深渊。这天夜里,日本关东军以巡视铁路为名,来到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按照事先的计划,于10时20分用炸药将铁路一侧的路轨炸断,之后,日本人又制造假现场,在被炸现场放置了三具身着中国士兵服装的无辜百姓的尸体。南满铁路本由日本军方控制,此时他们选择在柳条湖段炸毁自己的铁路,既可嫁祸于中国,又可顺势攻打离爆破地点仅800米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可谓一石二鸟之计。



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次日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再度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因此北大营8000名守军被只有300左右的日军击溃。张学良在事件爆发后离开奉天,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随后关东军开始进攻锦州,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日本对东三省开始大规模侵略。



关于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焦点在于是谁下的“不抵抗”命令,而争议对象基本集中在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一种说法是因蒋介石一直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所以认为不抵抗是遵从蒋介石的命令;另一说法则是张学良的命令。现列举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如下:


一、洪钫“铣电”说 张学良部下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秘书处机要室主任洪钫曾提到,蒋介石曾于8月16日发过一封电报,“北平。张副司令钧鉴。绝密。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中正。”即著名的铣电。但历史工作者多年考证,均未发现过关于“铣电”的确切记载。台湾历史学家刘维开曾经查遍台湾保存蒋介石文档最全的《蒋中正总统档案》(俗称“大溪档案”),也未找到“铣电”的档案。张学良晚年也多次提到过并不存在“铣电”一事。

二、何柱国蒋张会晤说 东北军将领何柱国曾回忆,蒋张二人在河北石家庄会面,蒋对张说:“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但经考证蒋介石、张学良二人行程,基本可以否定蒋张会晤说。
三、张学良本人说法 张学良获得自由之后,曾多次接受采访,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口述史专家唐德刚先生在为张学良撰写口述史期间,也曾采访张学良,对此张一直持否定态度。唐德刚先生对这段谈话有如下记录“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
关于“不抵抗”命令的真正下达者,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历史工作者也在不断进行考证,希望能够找到最为有利的证据,得到确切答案。
在此,还有一重要历史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就是关于抗日战争时间的问题。抗日战争结束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点几乎毫无争议,争议的重点在于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还是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具体理由较为复杂,暂不过多赘述。但就最新资料表明,教科书已经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即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开始。
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 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国共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的促进了两党的再次合作,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最后发展到全中国,终于开创了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新局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精诚团结,实现全民族抗战。
时隔八十多年,我们仍不能忘却这段历史,社会各界人民也都用自己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1991年9月18日,中国政府在沈阳开放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每年都有民众自发或有组织的来此纪念。

沈阳从1995年始,每年在9月18日晚上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以警示民众勿忘国耻。

警钟应长鸣。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更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为民族荣誉而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