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是怎样心情,我难以言尽。在阅读这本书的每一个夜晚,我都难以入眠,思绪像满飞的柳絮。一次次对传统认识的突破,使我的心中的激流不住地翻滚,冲击着主观与固执这两块巨石。
怎样才能看见?对于人和事我们应当如何评论?全书中似乎都一直在追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你要放下个人的主观。主观如漆,它用我们习惯看的颜色去掩盖这本是五彩各呈的世界。不要像孩童年纪一般,指着电视机里的人物,问爸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社会上很多人和事,并不像我们上学时做过的数学题,它没有勾勾叉叉,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一个监狱里杀夫的妇女,背后是一个如同集中营的家庭;一个同性恋者,背后是对自己天性的无奈与心理上无尽的折磨;一个虐猫的女人,背后是一个离异女人内心的抑郁生活和对生活的烦闷。自己眼中的不是真相,只是另一个自己。“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
同时,你又要保持个人观点的独立。柴静在书中写到:“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独立性。探索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当今社会网络水军、谣言肆虐,震惊、天啊、千真万确等开头的充斥主观偏激的报道随处可见。这就更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能从各类新闻报道、朋友圈转发中探寻真相。我们必须有自己的认识,用可靠的资料、证据去验证真伪,综合各方报道去发现其中的冲突与矛盾。不做被别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的人。
可是,有自己观点,不代表对别人的看法嗤之以鼻。这个社会需要包容的能力,包容各种观点,包容辩论与争执。正如书中所写:“给每一方说话的机会。”哪怕他是罪人,是千夫指,只要他还有大脑,这世上就应当也一定存有他的观点。每一个媒体,每一个人都是有偏见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这样,但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去唤起理性。”这是对上面两点的结合,也是这个社会有思想,有灵魂,有活力的前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