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回望过去,这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对于2018年的今天来说,2008年距今正好十周年。十年发生了太多了事情,从4万亿到经济调速,从人口红利消失到L型经济增长,从互联网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电商从1.0发展到3.0。 作为B2B观察者与从业者,回望过去十年,以行业领导者为样本解析行业发展脉络,或许能够为未来行业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上一期给大家聊了阿里巴巴B端业务,今天给大家聊一下另一个巨头腾讯的B端业务。
为了更好的说明腾讯B端现状,先来看一段腾讯往事。
狗日的腾讯,被骂出来的腾讯帝国边界
2011年之前,腾讯凭借QQ庞大的用户基数,到处出手,想把互联网全部纳入腾讯版图。看几个例子:电商领域腾讯弄了拍拍(对标淘宝);支付领域做了一个财付通(对标支付宝),下载搞了一个旋风(对标迅雷);杀毒弄了一个QQ医生(对标360);搜索弄了一个搜搜(对标百度);游戏弄了QQ游戏,成功挤死联众;网游更是杀死一片。凭借海量用户,即便不成功,也得恶心你一把,终于在2011年成功吸引了计算机世界的注意,发了一篇业界为之振奋的文章“狗日的腾讯”。这篇文章加上后来3Q大战,腾讯的对策出乎意料,没有传说中的狠怼,而是邀请了大批专家到腾讯会诊,最后得出的结果是要构建开放的腾讯。
2011年对腾讯是一个转折之年,从此腾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合作伙伴,为摆脱抄袭恶名,不再想着凭借自身优势去抄袭创业者的产品,而是采取合作、入股的方式获取共赢结果。除了这些举措之外,我们也明显看出来,腾讯逐渐明白自身的边界,用户数不是万能利器,任何企业都是有边界的。腾讯优势在于社交,在于社交基础之上的游戏、文学等娱乐,腾讯应该构建的是一个大社交、大娱乐的帝国,这是腾讯的反思,也是腾讯帝国业务的边界。
从2011年到现在,基本上腾讯都是围绕着社交、游戏来进行业务开展、并购、合作的,如微信的崛起,就是腾讯不遗余力支持的结果(没有QQ的基础,微信也未必如今日的盛世);86亿美元收supercell。目前腾讯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公司,营收大部分也来自于游戏。这样的结果就是腾讯对于C端投入过多的资源,对于长期处于冷宫的B端就难以兼顾全面了。
本来互联网的格局已经被BAT确定下来了,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C端红利的消失殆尽,B端的崛起,阿里钉钉的刺激,腾讯B端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在C端边界之外,腾讯似乎又在寻找突破点,连马化腾在腾讯员工大会上都坦承:腾讯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但是这样一个浑身充满C端、纯粹互联网基因、有固定业务边界认知的互联网巨头能够在B端取得想要的结果吗?不妨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解析这个问题。
从RTX到腾讯企点,驴拉磨般原地绕圈
相对于C端庞大的产品基数,腾讯B端的产品屈指可数。财付通,2006年腾讯RTX横空出世,后面紧接着企业QQ、企业微信、最近又了弄了一个腾讯企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些产品的特性:
RTX:企业内部沟通工具,需要自己部署,典型的软件产品,笔者曾经使用过,总体感觉一般。在当时,RTX算是一个不错的内部沟通工具,安装使用量也不错,现在这个产品还存在,算是古董级别的产品了。但是腾讯仅仅将其当做一个企业级别的产品,内部估计也不是很重视,没有借助QQ的东风,将其做大。
企业QQ和企业微信一起说吧,这两款产品终于有点SAAS的味道了,不用自己部署,安装即可使用,功能基本涵盖了企业内部协作的需求,可以满足日常办公需要。企业微信好处就是可以导入通讯录,这个比较鸡贼,本来想通过这个对抗钉钉的,但是目前好像也是不温不火,与钉钉相比还是差一个量级。
财付通企业版,腾讯2005年推出财付通,本是想对抗有淘宝加持的支付宝,但遗憾的是拍拍没有占得有力的市场地位,没有C端消费的财付通缺乏应用场景,布局B2B大额支付,从涉足基金理财业务到接入航空支付,财付通企业版终究只能是在孤独失意中前行。除了没有交易场景的支持,大额支付的政策瓶颈也是其无法发展壮大的原因。
2018年1月,腾讯弄了一个企点,主打的是SCRM功能,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怪的。这个S有两个意思,一个是saas,另一个含义是social,社交的意思。再看一看功能,绑定微信公众号,多渠道宣传推广,形式可有有H5等丰富形式,组织架构分明,权限设置等等,总体感觉不伦不类。
除了这些产品还有下面要说的腾讯云(后面再说),腾讯在B端的产品基本上就这些了。纵观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企业内部沟通管理系统,不管是RTX还是企业微信,本质上都是一样,十几年过去了,依然是在这个领域如同驴拉磨般的转圈。
扶不起的腾讯云,被阿里云摁在地上摩擦
说到腾讯云,最近发生的丢数据事件,让腾讯云彻底的丢了一把脸。加上之前“0.01元”投标事件,让腾讯云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几乎都是不怎么正面的信息。当年阿里云上线是马云顶着巨大的压力,将其作为阿里巴巴战略级别的业务来推行的,腾讯云更多是一种战略层面的防御,如同财付通对于支付宝。这么多年过去了,腾讯云在腾讯内部地位也不高,业绩也不怎么理想,江湖地位一直处于被阿里云摁在地上摩擦的尴尬局面。
腾讯云作为基础设施,承载的东西很少,即便做出规模,也难以扛起腾讯B端的梦想。
腾讯想要的B2B,自己都没搞明白
腾讯做了这么多产品,从C端到B端,总体感觉腾讯B2B并非其战略主流业务,很多时候有玩票和防御的心态。这就导致腾讯的B2B业务经常性的处于空巢的状态,既拿不出行业创新性的产品,也未能扶持行业创新性的产品。仅仅在熟悉的一亩三分地里面不停地玩耍;
其实,腾讯想做B端的心还是有的,努力与付出并不比C端少,但这些产品似乎除了沟通管理,CRM,并没有什么突破点和亮点,恐怕腾讯自己都没搞明白,未来多久还会继续在这个圈子里打转;奈何总感觉抓不住B2B的点,学阿里弄个类似钉钉功能的软件,亦步亦趋的跟在钉钉后面,在企业管理沟通、CRM里面打转,跟在钉钉屁股后面捡漏,难免还是雾里寻花,因为钉钉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B2B该怎么走。
不甘心是一剂苦药,枕戈寝甲、奋起一击的野望应是时刻铭记在腾讯心头的。
惊蛰
B2B发展到2018年,业界主流意见是跨入了3.0时代,也就是服务商的时代。不管是展示还是交易,都离不开行业专业化的加持。现在做B2B创业也好,巨头延伸业务边界也罢,都应该从交易支持与履约管控入手,加持行业专业化的产品,这是B2B发展的共识。
腾讯的C端过于强大,在B端领域缺少基因,自身纯粹的互联网基因很难、甚至不可能孵化出具有B2B交易类型的产品,这种产品只能是外部孵化,是行业转化而来,纯粹的互联网企业很难做出符合行业高度专业化的产品,运营这块也是如此,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所以腾讯如果想介入到B2B领域,未来想在B端有所作为,看清方向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合纵连横是必须的,寻找具有交易、服务属性,符合B2B 3.0特征的企业是突破当下B2B迷茫的关键。那就是腾讯应该投资入股B2B行业创新性的企业,笔者操了一份闲心,弄了几个行业,腾讯可以参考一下:钢铁行业(找钢网)、建筑行业(攻城快车)、生鲜(美菜网)等,这些企业均是B2B 3.0时代交易的创新性企业。
我们也期待枕戈寝甲的腾讯B2B终能结束蛰伏,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