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趣闻轶事(1)

作者: 沙_舟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08:45 被阅读80次

对联是我国官方和民间喜庆节日的一道大餐,经典名联浩如烟海,千古传诵,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联趣闻轶事也不胫而走,令人回味,十分有趣,被传为历代佳话,千古美谈。值此新春之际,本人愿将收集的一些对联及对联的趣闻轶事加以整理,与友友们一起赏析。

——01——

成都望江楼

成都望江楼,早年存有题咏望江楼的半副对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当时本有征集下联佳作之意,但多少年来无人以对。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位名叫李光玉的人,在“古印月井”旁触景生情,偶得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对文贴切铿锵,可谓佳品。

——02——

清时有户姓王的人家,老两口有3 个儿子,均已成家,且住在一个大院。这一家不论婆媳之间,还是妯娌之间,不但从未有隙,且相处甚好,在邻村是出了名的。当地县官闻之,即派人前去取“经”。差人一进王家大院,便见大门上悬挂一副对联,特别醒目——

女常可爱,媳常可憎,劝天下婆母,应拿三分爱女之心以爱媳

妻每为顺,亲每位逆,愿世上人子,能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横批:和睦人家

差人看完,即明白了一切,急忙回送禀告知县,知县即把此联告之百姓以效之。从此,这个县形成了敬老爱幼的好风气。

——03——

蒲松龄画像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自幼聪明,才智过人,但每次赴考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由于落第对他打击太大,便愤而放弃科举考试,转而著文。为了激励自己发愤写作,他在自己压纸用的铜条上,刻了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一对联,运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这两个历史故事,表达了自己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从此,蒲松龄埋头撰书,从不懈怠。终于创作出了《聊斋志异》。

——04——

溥仪

摄政王兴,摄政王亡,建虏兴亡两摄政

兼祧子成,兼祧子败,清朝成败二兼祧

这副对联概括了清王朝200余年的历史兴衰,上联中的第一个摄政王指多尔衮,1644年,多尔衮带兵入关,奠定满清王朝的基础。这就是“摄政王兴”的意思。上联中的第二个摄政王指载沣,1908年光绪帝死后,1909年由3岁的溥仪入继大统,改年号为宣统,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等到溥仪当上儿皇帝时,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这就是“摄政王亡”的意思。

下联中的第一个“兼祧子”(宗法制度下一个男子兼做两房的继承人)应指顺治,顺治幼年时由他的叔叔多尔衮摄政。顺治的母亲下嫁多尔衮,多尔衮死后,顺治追削其封号,杀其后代。多尔衮断了“香火”,由谁来继承多尔衮呢?对联的作者便把顺治作为“兼祧子”,虽是附会,但也有一点根据。

下联中的第二个“兼祧子”是指溥仪。是载沣的儿子,过继同治兼祧光绪,“兼祧子败”的意思就是清王朝到了溥仪手里就彻底衰败了。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必删。


谢谢友友关注更多内容:

《掌门人》一—家殇

相关文章

  • 对联的趣闻轶事(1)

    对联是我国官方和民间喜庆节日的一道大餐,经典名联浩如烟海,千古传诵,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联趣闻轶事也不胫而走...

  • 对联的趣闻轶事(6)

    对联是我国官方和民间喜庆节日的一道大餐,经典名联浩如烟海,千古传诵,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联趣闻轶事也不胫而走...

  • 对联的趣闻轶事(3)

    对联是我国官方和民间喜庆节日的一道大餐,经典名联浩如烟海,千古传诵,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联趣闻轶事也不胫而走...

  • 对联的趣闻轶事(4)

    对联是我国官方和民间喜庆节日的一道大餐,经典名联浩如烟海,千古传诵,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联趣闻轶事也不胫而走...

  • 对联的趣闻轶事(5)

    对联是我国官方和民间喜庆节日的一道大餐,经典名联浩如烟海,千古传诵,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联趣闻轶事也不胫而走...

  • 对联(1)

    天作棋盘星作子,何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何人敢弹? 舍我其谁?

  • 对联1

    杭州城隍庙: 上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下联:儿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 乐山凌云寺: 上联:...

  • 趣闻轶事

    1.从企业实际的营销经验看,维系老顾客要求比吸引新顾客花费更高的成本。 原因:相恋简单,相守太难。营销和生活是一个...

  • 狗年新春|乡村十足的“土”春节味

    1、写对联 如今市场上全是各种精美的对联及装饰,自己动手写对联的已经不多,春节写对联,对于书法好的人来说,可以大展...

  • 慈善对联作业1

    对联初一第1讲作业 一、基础理论部分: 1、对联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答:对联又叫楹联,产生于民间,历史悠久,逐渐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联的趣闻轶事(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dc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