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是一种病,无药可救的病。
这种病的疑难处在于无法一日看书,也无法一日不看书。
今年的八月十五日是我进入简书的第一天,试着模仿其他作者写下了一篇发布以后就再也没有去重温过是文章。
之前我还一直在浩大的行业大海里打捞着属于我的那一根如意金箍棒,仅仅是想让自己安定下来,也给爸妈吃上一颗定心丸。进入简书之前我已经在一家传媒公司,有项目做就做没得做就玩玩手机,下班以后打开电脑继续玩游戏,愉快得度过自认为堪称美好的一天。
我感谢是简书改变了我,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写作而是对文字的热衷,对简书中其他作者履历的敬仰之情,我深知写作只是我工作之余吐露心声的一种方式,在亲身经历以后再次在内心上演。
看书就看跟专业相关的书籍,这也是我在简书中学到的知识,年轻人初涉社会,首当其先不是领悟某种深度而是充实自己。《疯传》和《让创意更有黏性》就成为了我的第一次购书,休闲至于还会翻看《皮囊》。
看书一定要看简介和结束语。前言是作者写给我们的背景介绍,里面涵盖了整本书的知识点,但只是蜻蜓点水,就好比电视台报道一个校园环境先把大致的给你看一遍一样,之间或许会看到闪光之处,以至于之后会去整本书中寻找答案,阅读也就不是那么无聊;相反结束语是作者给读者的忠告,好似理想和现实永远存在差距一样,尤其是容易产生误解或者特别需要记住的,作者会再次提点,就像整个校园环境直播结束,之后电视台还会对图书馆和体育馆或者学生公寓留下点睛之笔,以此来吸引报考生。之前我看书一直都是走马观花,恨不得像看破案的电视剧一样,直接进入高潮部分,哪里还会有时间翻看作者的“惨白”的自述,或者是委托人写的话。我是属于情绪化的一类人,当我无心插柳,柳树也绝不会成荫;当我有心浇花哪怕条件艰苦一些我也会浇灌的起码像朵花,引用别人的话就是我这种人仙人掌给我都不一定能养活。但就是这样我第一次把242页的书一字不差啃下肚子里。
读书不是简单的看,而是啃,这是我的个人观念,但是也有别于不同的书籍,就好像看《皮囊》即使外人再怎么吵我也看得进去,翻过即可,偶尔看到喜欢的句子或者用词我会圈圈点点,但是《疯传》、《让创意更有黏性》我在阅读的时候绝对不可能让任何人破坏我的环境,作为一个新人而言书中的观点哪怕再具体再容易理解对我来说仅仅是具体的细节,不可能一带而过,但是对于专家来说那是他们通过长期积累的经验从而总结出来的类似《伊索寓言》这样的话。为什么寓言可以被流传千年之久?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答案全部在书里。专家想把他们自己的思想传播给外行,但是外行更倾向于接受简单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专家则热衷于追求复杂的高端概念,所以不去啃书,是不会理解即使很简单、很具体的观点或者思想背后的故事。

那么既然啃书,就少不了圈、划、点。这个就根据个人喜好了,一段话很精彩也分为重点部分,关键部分和不关键也不重要的部分,这里我们要将重点和关键分清楚,重点只能有一个,而关键就不是,试着想想如果你被迫接受五个重点你怎么处理?反过来如果是一个重点引出五个关键,是不是就更加容易接受呢?而那些不重要的,不不关键的也不是一文不值,对于我来说一本好书,一个标点符号我都不愿意错过。重点的和关键的必然是枯燥的乏味的,而那些不重要的必然是调侃是放松是有趣,通过这些调侃、放松和有趣来让自己记住这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若是可以利用好这些来举一反三那就是你的成功了。

我爱记笔记,曾经我上学时的笔记过去五六年了还被班主任流传在课堂上,后来近了简书我才知道这叫书摘。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我做的书摘并不是简单的摘抄,既然在书上已经划过了,就没有必要再重新抄一遍,浪费时间还累。听到了三个概念,并且将这三个概念自己用一句话概括出来,那才是自己的东西,而且很久都不会忘记。书中有很多案例来证实某个观点,也许你记住了,那么做书摘的时候就用上,将观点简化,可能会有人反驳难道退去铅华之后观点会变动更加有说服力吗?毫无疑问是的,简单的观点才容易为人所接受,就好似《伊索寓言》被人流传了几千年一样,但是好多故事情节不一定说的清楚,只是那些具体的,注意我说的简单一定不是化智为愚。
我的对文字的态度决定了文字在我生活中工作中的影响的深度,一天不看书浑身难受,看一天书浑身难受而且吸收不进去,读书也同时也讲究点到为止,不要为了钻研某一个想法是否合理从而试着去想办法说服作者的言论,有那时间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就足够了,如果说一个观点需要理解十几遍才能理解得进去,那观点本身有问题,放弃吧!一次读书不可同时涵盖太多信息量,把自己搞糊涂了不说,其实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凡事过犹不及。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培养一个人的独处能力,没有任何环境的干扰没有朋友的热闹相伴,如何安排时间才能让自己更充实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