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出自第47章,意思是说 人行越远,所知越少。不懂理论,走得远,看的多,思绪乱,分析难,故认知少。
老子说明了一种无为的方法,就是悟道懂理。人在家中坐,能知天下事,这是古代圣贤的基本能力,因为他们熟知天理大道,通晓自然规律,明白变化趋势,了解关键变量,就是他们掌握天下大事的核心算法。加上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非常稳定,居住区域相对很小,社会结构十分简单,所以古代圣贤根据季节变化,风雨寒暑,就可以大体估计出来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形势。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很重要,这是老子提出了抽象思维的精妙思路。不懂天理大道,没有科学思维,没有核心算法,走的越远,见的越多,干扰就越多,思绪就越乱,感觉就越迷,所以认知越加模糊,思维越加混乱,结论越加可疑,人们对事物本质,原理的认识就越少。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西方一千年后,才逐步建立的科学思维的核心基础。就是大胆假设,逻辑推理,数学计算,得出定理或结果,然后用实验来证明结论和定理的正确性,然后通过MPV获得可行性确认,最后才能推广应用的整套科学思维的理论体系,依据数学定理,物理定律,化学公式,概率计算,利益逻辑,心理偏好,市场规律,行为特征,就可以推算出很多事物的结果。就可以做到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古代圣贤所能做到的预测和判断。
《孙子兵法》中的“先胜而后战者,胜,先战而后求胜者,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等等,都是根据老子的预先掌握天理大道的核心思想为基础,推演出来的应用思想。
因为农耕经济,因为权力机制,因为禁锢思想,中国古代放弃了老子的道论思想,采取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思维方式,好像越深入实际,越接近生活,人们就会越有智慧,越懂道理,所谓实践出真知。这种思维模式的本质就是大数据的归纳总结,可是古代的认知工具,操作方法和处理技术落后且简陋,结论很不靠谱,在农耕经济时代,社会形态几乎静止,所以实践出真知也算是个简单有效,省事省力的认知方法。
遇到问题看看祖宗的讲法,老人的经验,周围的做法,基本就解决了,人们也就把这个思维方式延续下来,导致中国的所有技术,包括中医,建筑,农业,水利等各方面,都在跟着感觉走,缺乏理论依据,不懂核心原理,没有静态和盲试的实验,完全是经验主义的思维,未能走上科学发展道路。西方的思想启蒙,工业革命,正是科学思维使得西方强势崛起,碾压式地超越了当时很富裕的中国。
古代历史的几乎所有的大事都是凭着历史经验,现实感觉和临场发挥,结果都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千奇百怪,扑朔迷离,几乎所有的统治方法,制度设计,社会经验,案例战法都无法复制,没法仿效,没有规律,所以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的思维模式就是一个,“闯”字,闯王李自成,闯关东,闯天下,小闯将,为改革闯出一条路。就会造反,就会革命,就会推翻,不会改良,不会改善,不会改进,整个政策体系,不是激进,就是刹车。运气好的改朝换代,运气不好的就祸国殃民。
的第47章只是描述了现象和结果,没有明说其中的原理和本质,老子思想睿智和善意,隐喻地证明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核心思想;留给后人思考和探究的余地,人们需要从中领悟所以老子用道论,指导人们从原理出发,从核心起步,从本质思考。所以老子思想就是现代科学思维的原点,是人类智慧的起点。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老子告诉我们学习和掌握原理很重要,否则知道越多,越迷糊,行动越大,越麻烦,走得越远,越愚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