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极简主义这本书
喜欢在假期阅读,国庆前买了几本书,其中就有朋友介绍的《极简主义》。我一看亚马逊上面4.5星就买了。
不得不吐槽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很多一面纸就那那么几句话,把整本书的硬拉到300页,留那么多空白,是极简排版?
书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一本企业高管因为身边的事,活得不开心,于是放弃了工作,豪宅,还有其他昂贵的东西,去追求人生的五大意义,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
简单的道理,误被认为是心灵鸡汤
有些读者看完‘极简主义’,评论说,就是在说心灵鸡汤嘛。
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心灵鸡汤是一种安慰剂,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取之某百科
我现阶段对所谓‘心灵鸡汤’有这样的理解:听得多,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对自己行为准则及三观没有太多的影响的句子。人们讨厌它是因为,自己看过太多人这样做而没有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
网络的发展,信息量的倍增,好多简单的道理被过多地传递,心灵鸡汤也是类似听腻的大道理。有些聪明的作者为了表达简单的道理,都会用其他词语去代替,让人觉得有点与众不同,认为有可以思考的价值。
极简主义讲的都是一些简单的道理,最基本的生活态度。当大流都在寻到成功秘诀,认为成功背后必须有大阴谋,而忽略了踏实健康的生活,也能丰富自己的人生,而该书就是讲那些踏实健康的生活方式。
做减法
管理上有一种方式叫做‘做减法’。减少干预,减少政策变动等等。
《极简主义》用了‘做减法’的生活方式。用废旧报纸将家里所有的物品都包裹一遍,接下来几天里,要用什么就打开包裹,一个月后还没打开包装的物品,就算扔掉,对自己的生活也没影响。
现在不在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了,因为吃多了而病死的人比饿死的人多。老一辈的人经历过艰苦,他们过得朴素,有勤俭简约的习惯。近年冒出来许多家庭因老人收集了很多认为还有用的东西而闹起来的新闻。年轻人则买买买,买了一堆看一时用一时的物品。
过多物品不仅消耗了金钱,注意力和时间,还影响了情绪。身边人会闲言闲语,这个阻止不了,自己心态好,固然不受影响。在思考该留还是扔的选择之中,其实是会产生不好的情绪的,心里学家研究过,快速做出决定比思考过多做决策的人要快乐多。有些收藏发烧友,消耗时间去观摩自己的珍藏,一件又一件,有一些灰尘贴在上面赶快去擦。时间就是这样被碎片化了。
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想过怎么样的生活?现在做的事是否配得上未来的生活?我时常问自己这几个问题,越是思考,越是对那些动不动夺走注意力跟时间的朋友圈、新闻和摆设物产生恐惧,马上把视线移开,甚至是把它们扔掉。如果扔了后,想起来它的用处怎么办,不要想,想想前面三个问题。
最重要是,开心快乐
什么最重要?每个人有不同的说法。
学生时代的时候经常听见有同学说‘最重要的是开心’。‘考试考不好’,‘别这么低落,开心点’;‘跟朋友吵架’,‘别在意,自己要过得开心’。说这句话的人都不是什么成绩优秀的人,但不至于差。当年的心灵鸡汤还是现在的心灵鸡汤,可当时我就对这句话产生了厌恶,在当时这个以读书考大学为目标的环境下说得这么看破红尘,大家都在往前冲,听了这句话就怕自己泄气了,看似像玩世不恭的人所说的。
到了社会工作,我因为太拼了,使得身体出现了亚健康,不至于致命,但是每天被身体种种不适应,影响了情绪。一位大我一辈朋友注意到我变化,她就试着说了她的经历:小学文化,离了婚没再结婚,手骨头断过,欠过债,长时间失业,就连现在的职业也不是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养大两个小孩,现在都大学毕业了。她那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快乐开心’,整天笑哈哈。
我一位年轻的同事,刚毕业工作一年,在体检中检查出淋巴癌。现在科技对癌症的治愈率已经提高的,我的同事手术后并没有什么大碍,不过他说还有5年的潜伏期且有50%的复发几率。癌症一旦复发,会比之前更难处理。这段时间跟他通电话,每当我说起我满怀冲劲的事,他就说,'开心就好,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极简主义作者也是因为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不健康症状,意识到问题,作出及时调整,弃掉对他来说不重要的东西,过上快乐的生活。然后以自己的经历让其实人意识到人生可以这样简单: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
后来我反思了以前的想法,学生时期,认为快乐开心最重要的人,说不定他们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一些不该经历的事,父母离婚,经常搬家,与相识的朋友断了来往,然后又重新认识朋友,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独立生活。并不是什么玩世不恭,他们清晰地知道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最重要,快乐开心看待境遇是自己能够选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