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217】

重读王小波写于九十年代初的杂文《沉默的大多数》,摘录几段重要内容如下:
做沉默的大多数,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大多数”这个词眼儿,自古以来所代表的是一种安全,一种可靠,一种忽略自我而甘愿平庸的态度。做到“沉默”并不难,当一个人已经不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的时候,又有谁去在乎所谓的“言论自由”呢?
而事实是,往往沉默的大多数们并不安分。在公开的场合,他们真的不言语;在私下的地方,他们比谁都能表态。
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沉默就像野火一样四下漫延着。在沉默的年代里,人们也在传播小道消息,这件事破坏了沉默的完整性。
我参加了一些社会学研究,因此接触了一些弱势群体。我忽然猛省到: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
对我来说,这是青少年时代养成的习惯,是一种难改的积习。小时候我贫嘴聊舌,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就开始沉默寡言。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不会说话──在私下里我说的话比任何人都不少──这只意味着我放弃了权力。不说话的人不仅没有权力,而且会被人看做不存在,因为人们不会知道你我曾经是个沉默的人,
现在,我也要挤入那个话语圈(注:指文学和社会科学),虽然这个时而激昂、时而消沉,时而狂吠不止、时而一声不吭的圈子,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来就没教给人一点好的东西,但我还要挤进去。

【心得】
1997年4月,45岁的王小波突发心脏病,英年早逝。半年后,王小波的杂文作品集出版,书名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二十年来,这本作品集一版再版,书的封面已经写上“向我们这个时代真正自由的人,向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和写作者致敬。”
王小波已然被奉为坚持理想、不愿沉默的特立独行的自由主义者。
关于沉默,我们都熟悉1926年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的这段尖锐的话: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对于沉默,王小波用平和隐晦,用反讽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他不愿继续再做曾经的“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为再版的《沉默的大多数》写下这样的评语: 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
在王小波1997年去世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才刚刚开始。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网络规模和八亿的网民数量,皆是世界第一。从博客、微博到微信,再到今日头条和抖音,只要你愿意,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鲁迅的时代,甚至在王小波的时代,许多人无奈地、心有余悸地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在如今的新时代,如果你还“沉默”着,你还不“吭声”,你还潜水不“冒泡”,你还不敢不愿点个赞? 你,你好意思么?
20180721读书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