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独生子女家庭,身为独生子女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有着太多不好的生活习惯。正是这些习惯造成了我们不好的处事方式,它反应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在看别人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
有一天,我在餐厅吃饭,这是一家比萨店,我看到一家三口坐在我旁边—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和一对老夫妻。
看他们的神情和说话方式,感觉老夫妻是这对老夫妻的女儿。我看到的一幕,是他们点菜的画面,老两口看着菜单,不知道点什么好,女儿焦急的催促,对老人各种数落,甚至谴责。数落他的父母不会点菜,女儿的表情中带有批评和严厉、父母的表情中带有胆怯和纠结。
女儿挑自己喜欢吃的口味,自己爱吃的小吃,貌似父母不太喜欢来这里吃饭,只是为了迁就女儿的口味。
这时,在我餐桌的另一侧,恰巧来了另外的一家三口,这对父母的年龄和我差不多,孩子大概6,7岁吧!他们也在点菜,母亲问孩子想吃什么,让孩子先点菜。孩子说: “我先点!”接着母亲问孩子的父亲:“你吃什么?”
同样是一家三口,同样是点菜,两代人,两种方式。父母都是以孩子优先,孩子呢?
相同的是,我先点,按我的方式。不同的是,两个孩子的年龄不同,对待父母的方式不同,在父母眼中,孩子始终是孩子,父母始终是父母。
单看这两个家庭:
孩子长大了,父母已经苍老,头发花白,步态不稳,反应迟钝。孩子成年了,正值壮年,身姿挺拔,思路清晰。孩子的年龄还小时,父母照顾孩子的情绪,父母年老时,孩子却没有照顾到父母的情绪。也许我只看到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侧面,但也足以让我去体会同样作为孩子的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和心情。
我们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人,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作为父母宠坏的孩子,似乎已经习惯了“我先来,我想要”的习惯。也习惯忽视了父母“是否想要,是否愿意”的心情。
常言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但是作父母之前呢?如果也一直秉持的是“我先来,我想要”的态度,婚姻的堡垒还能像感情开始时那样坚固吗?离婚率是否还会继续上升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习惯也不是一天养成的。谁知道过了三十年,那个孩子会不会像那个三十多岁的女孩一样呢?
有数据显示,成人的行为习惯大多数是源于自己的潜意识,而潜意识的养成主要来源于9岁以前的经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的行为习惯是由教育他的人帮助养成的。他怎样做,身边的人怎样对待,在这个过程中就养成了他的行为习惯,也就是人潜意识的来源。
教育孩子的人怎样做,才能让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呢?永远都是他最大?还是告诉他,也要给别人选择权?
孩子在学着作孩子,父母也在学着作父母。父母的终点是孩子的起点,父母的理念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那作为养育者的父母需要做什么呢?不仅仅是读些育儿经那么简单,还有的就是改变自己的育儿观念和行为方式。让孩子的眼中不只有自己,还要有别人。
今日耕耘,明日收获。作为父母的我们,今日怎样做,决定了明日我们自己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