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息了很久的“高效课堂”之风,再度应衬时令,准备疯狂地刮起!就在这学期,已经刮过两拨了,只是好像没留下什么痕迹。这次所到之处,可能得有“风声水起”之势才能交差吧。
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一堂“高效课堂”示范课。算是前奏!是热身!是引领……总之,就这样大张旗鼓地开始了。
组内所有语文老师到了,县教研室的领导们到了,全都站着听课,笔记也做得相当之认真。要求先要形似,再要神似。我这个“高效课堂”的门外汉,刚来不久的新教师,自然听得特别专注,不敢有一丝毫疏忽。
听说上课的老师以前还在市里上过公开课,这让我心里更增添了几份期待。
上课铃声响起,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并没多大扩音效果的“黑蜜蜂”,看着白板念出法国浪费主义大文豪雨果的一句名言——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圆。
引入了课题,并安静地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学生齐读。接着再齐读全文之后,老师直接出示文中三句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提出导学案上的三个问题,便展开了小组讨论——这一高效课堂的重头戏,标志性程序。
由于班级人数太多,没有将“排排坐”搭成“团团坐”的高效课堂形式。但几本是按高效课堂流程进行的: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课文;按导学案上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影像、文字资料的补充,升华主题“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可能由于有老师听课,同学们显得有些拘束,发言不太积极,也没有精彩的点评,所以整个课堂沉闷了些,老师的提问方式也可以再准确有针对性更好。课件太多,影响操作,导致频频出错。最后评课时,定位是“随堂课”。
其实,不管是随堂课,还是示范课也好,于我,它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自己去反思,去改进。那么也衷心的希望下次录播课,该老师充分准备之后,上出别样的精彩,再次期待中。
回到家,心中甚是忐忑不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真的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尤其是现在,面对这帮淘气顽皮,学习习惯极差的孩子。有一种无所适从或者力不从心的感觉。
从书架上取下已经尘封的《高效课堂探索》一书仔细读起来,希望能让自己茅塞顿开。可是,打开已经泛黄的书页,竟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主编栏里曾名噪四方的领导,有的调走,有的已经不在了。
被形象地称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高效课堂之风,停停,歇歇!也刮了这么多年,我们的教育收获了什么?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还是捧红了多少的教育明星?如今,又有多少人还在继续坚持耕耘这块“能猛产”的土地呢?
俗话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作为老师 ,我们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等,的确也需要及时的更新升级,但若是不分差别,被各种形式,条条框框限制住,碰壁怕是难免。或许,简简单单 ,才能走得更稳,更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