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四月默
民国不乏林徽因这样的名门闺秀,谈吐得体、精致优雅,即便岁月匆匆不饶人,世上不如意十之八九,她也总能把生活过得有那一两分的甜。
风雨民国也不乏孟小冬这样的角儿,在舞台上谁也无法阻挡她的光芒四射,扮上了妆整个世界就是她的,她可以在台上自由自在的发挥,展现出她与众不同的一面。
当然也会有张兆和这样的闺阁淑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这样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兆和就是这其中才女之一。
她的父亲张武龄是当地的大富商,不过这个富商不是普通的富商眼中只有金钱,他不仅爱钱,还热爱教育事业,和北大赫赫有名的校长蔡元培老先生熟稔,她的母亲陆英爱好戏曲,是个地地道道的戏迷。家中有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分别是: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每一个都是放在人堆里绝对亮眼的那种。
虽然四位才女都闪闪发光,可并不是都幸福一生的。酷爱戏曲的长姐张元和与戏曲家顾传玠鹣鲽情深,允和与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小妹充和曾得到过诗人卞之琳的追求,留下了美好的一塌糊涂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可是老三张兆和的一生却有点儿不普通,或许上天待人总是公平的,为你打开了一扇门,自然会关上一扇窗,张兆和拥有的事一段与她自己想象中并不相符的一生,喜欢读书的她想都没想过自己的一生会比书中的故事还要精彩几分。
1929年,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念书,学的是英文专业。作为名门闺秀的她当然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她可是女子全能第一名,不容小觑。这样各方面都拔尖的女子自然追求者是可以从校门口排到大街上的,写情书给她的人也是数不胜数。可爱的张兆和在闲暇之余把给她写情书的男生们调皮的排了个编号,比如“ 青蛙一号 ”、“ 青蛙二号 ”“ 青蛙三号”……
她自己对这些男生倒是没什么情愫,其中不乏风度翩翩的才子,可她不感兴趣。
也就是这一年,因为胡适先生的盛邀,中国公学迎来了26岁的沈从文先生。来自湖南湘西的沈从文先生小学没毕业,不过写得一手锦绣好文章,得到了胡适先生的另眼相待,也就“不拘一格降人才”了。
沈从文先生第一次上课有点儿紧张,这是一个正常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正常现象,何况下面坐着一批那么优秀的学生怯场并不稀奇。他其实是做了精心准备的,整堂课该讲什么知识点,用什么连接语他也在课前有所准备,可是忽然之间真的站在三尺讲台了,就脑子一片空白,忽然说不出话来了,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息,好不容易缓解了紧张他又以超快的语速把整堂课该讲的知识点给讲完了,场面再一次陷入了尴尬。

这堂课喜欢文学的张兆和也来旁听了,她没想到这个老师是如此率真可爱,尽管场面尴尬可他依然不慌不忙,冷静的在黑板上写下:“ 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虽然不像老学者一样侃侃而谈,对于讲课得心应手,可为人真诚,底下坐着的学生们也没有过多的议论这位特别的老师。
“人与人相遇的概率是五千分之一 ,相知的概率是两亿分之一” 。也许是那天的天气刚刚好,也许那天的天气有一点儿不好,鬼使神差的作为新老师的沈从文就喜欢上了在座位上乖乖听讲的英文专业女学生张兆和。
这种老师爱上学生的情节在言情小说中是令人兴奋的,常常设置的桥段便是女学生死缠烂打,使劲浑身解数,套路玩遍,撩汉技能用尽才能够与高岭之花的老师携手共进,过上王子与公主般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在他们两身上却刚好倒过来,率真清俊的沈从文爱上了清冷的“黑牡丹”,这种喜欢藏都藏不住。
沈从文的文字空灵澄澈,不带任何杂质,就如同湘西的水一样是豆绿色的,纯净干净,而他的爱也是如水如文一般。他开始给张兆和写情书,一封连着一封的写,就像他内心被唤起的热情一样,丝毫不知疲倦。
张兆和收到沈从文的来信时,整个人都是懵的,她真的没有想到居然会被教文学的老师忽然爱上,信上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她也莫名其妙怎么就来了个“癞蛤蟆13号”了呢,一声招呼也不打。
在他眼中,肤色并不完美有点瑕疵的张兆和笑起来足以让他的心小鹿乱撞。他怯怯的写下“ 我侥幸又见到你一度微笑了,是在那晚风为散放的盆莲旁边。这笑里有清香,我一点都不奇怪,本来你笑时是有种比清香还能沁人心脾的东西!”
“我求你,以后许可我作我要作的事,凡是我要向你说什么时,你都能当我是一个比较愚蠢还并不讨厌的人,让我有一种机会,说出一些有奴性的卑屈的话……”爱上一个人是卑微的,总是觉得对方千般好万般棒,而自己似乎一无是处,才华横溢的沈从文也变得不自信了。
“ 你是我的月亮,你能听一个并不十分聪明的人,用各样声音,各样言语,向你说出各样的感想,而这感想却因为你的存在,如一个光明,照耀到我的生活里而起的。”
“ 我不仅爱你的灵魂,也爱你的肉体。”爱你的所有,你的所有我都是爱的。

这一封封的来信真的吓到涉世未深的张兆和了,沈从文的无所顾忌也引起了学校的一些风言风语,张兆和并不喜欢这种平静什么被打破的感觉,这让她一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她不想走到哪都被同学指指点点。于是大胆的她跑去和校长胡适反应情况。
胡适先生觉得沈从文前途无量,写得情书他一个校长看了都挺感动的,何况这男未婚女未嫁的,追求也不为过,于是咱们的胡适先生调侃道:“ 他顽固的爱着你。”
爱她是沈从文的自由,可是她并不喜欢疯狂的他,张兆和立马反驳:“我顽固的不爱他!”
想来胡适先生是觉得张兆和是碍于害羞,于是试探的说了一嘴,说他与张兆和父亲是老乡,如果两人真的合适,他还能替她回去同她爸爸说说,让这桩美事快些成了呢。
张兆和见胡适这边走不通,只好作罢,她能怎么办呢,只能继续装聋作哑了,毕竟被人追你越是回应或者有反应,对方越是兴奋,干晾着,反而容易让人知难而退。不过她是真的第一次见到这么执着而坚定的人,到底不愧是湖南人。
沈从文这边却是得到了胡适先生语重心长的一番话“我的观察是,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这话很中肯,也很打击人,可是年轻气盛的沈从文并没有特别伤怀,他有越挫越勇的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只要张兆和没结婚,他就有机会。俗话说的好“好女怕男缠”。
雪花一样的情书接连不断的来,心如磐石的张兆和也是有点感动的,可女人往往忽略感动不是爱。女人都是喜欢浪漫的生物,习惯了一个人的好之后,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进而喜欢上被喜欢的那种感觉。可是,生活总是现实的,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后,沈从文也跟着离开了,去往青岛教书,张兆和继续过着她平静的大学生活。
那时1932年的盛夏,心中装着心爱之人的沈从文千里迢迢从青岛跑去苏州看已经毕业的张兆和,他很想见见那个皮肤黝黑却眉清目秀的姑娘,看看她过得很不好,睡得香不香,吃得饱不饱。他是个老师,知道初次去人家中要带些礼物显得客气礼貌一点,这是做客之道,可是这次不一样,是去张兆和家中,他的女神,于是他去请教巴金老先生,在把金老先生的建议下沈从文选择送书,毕竟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张兆和早就知道沈从文要来,她不想见他。算好了他要来的日子,张兆和在那一天选择外出去图书馆。沈从文在张家大门徘徊了好一会儿,紧张的不得了,可是得来的却是女神不在家的消息,心里顿时比吃了黄连还苦,旁人请他进去坐会儿,他摆摆手要走。
张家二小姐张允和见到了这样失魂落魄的沈从文,她非常看好沈从文这个清俊的男人,他待妹妹张兆和是真的好,情书一封接着一封从不间断,没有女人不羡慕的。于是,张兆和回来后就接受来来自姐姐张允和的一顿臭骂。张兆和乖乖受教,按照姐姐的指示邀请沈从文来家中玩。
张家全家都特别欣赏沈从文,他身上有着文人的风度,彬彬有礼,也有着湘西男人的韵味,有一颗赤子之心,真诚热烈。张兆和在相处之下也慢慢习惯了沈从文的陪伴。感情就这样生根发芽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人与人还是有离别,沈从文依依不舍的离开张家,离开前拜托张允和帮忙说说婚事,他很希望得到张兆和父亲的认可,如果张父认可后,就可以请他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啦。

张允和乐见其成,问过父亲意见后立马赶去给沈从文发了一封电报,言简意赅一个“允”,一语双关。不过张兆和担心沈从文万一就看不懂呢?还是得说得清楚明白点,那就说“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一杯甜酒,两个人结为夫妻。一个天生的浪漫主义者,一个现实主义者,两个人本身就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誓言,也没有君当作磐石的信念,婚后过得是一地鸡毛的生活。
沈从文唤张兆和为三三,因为她在家中排行第三。他浪漫的写下“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我也安慰自己过,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句话惊艳了世人。
“梦里来赶我吧,我的船是黄的。尽管从梦里赶来,沿了我所画的小镇一直向西走。我想和你一同坐在船里,从船口望那一点紫色的小山;我想让一个木筏使你惊讶,因为那木筏上面还种菜;我想要你来使我的手暖和一些。”就连梦里他想的都是三三。
可生活不全部是五彩斑斓的梦,也有噩梦。也许是他的浪漫始终得到不张兆和的甜蜜回应,浪漫主义文人也开始有点儿倦怠,渴求一点新鲜感。1935年,沈从文遇上了熊希龄的家庭教师高青子。这个浪漫的高青子长相漂亮还喜欢文学。深情的沈从文忽然就迷上了这个生活中意外出现的插曲,理智如张兆和气得不能自己,但幸好沈从文迷途知返,最后回归家庭。
虽抗日战争爆发后,沈从文准备去云南,那是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张兆和却不愿意跟着,不知道是因为她心中还存有芥蒂还是因为有一大家子要照顾,行动不便。沈从文生气了,他不知道张兆和脑子里在想什么,他愤怒地说:你爱我,与其说爱我为人,还不如说爱我写信
。他甚至被气晕了头,说出如果在北平有个关心你,你也同情他的人,你只因为这种事不来,故意留在北京,我也不嫉妒,不生气。张兆和无言以对,懒得理会他的这种胡思乱想。
他们就这样越走越远,两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沟通苦难。恋爱和婚姻真的是两码事,恋爱中是激情澎湃的,婚姻却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的叠加消磨掉所有的热情,最后只剩下麻木。
后来他固守自封与新时代思想脱轨,她接受新思想接受新事物成为了编辑,他无法理解她一肚子的现实主义思想,她也完全搞不懂他浪漫的想法。他们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好想都没有错,也好像都错了。
张允和空闲时去看他时,他又在给张兆和写信,就像当年一样好不知疲倦,他将信攥紧在手里生怕别人抢走,还献宝似的指给张允和看,张允和见到这样的画面感慨万千。他心里的三三,已经不是现实中的三三了啊,而他还是当年的二哥,他的翠翠,他的萧萧,他的三三终究和他分道扬镳了。
后来沈从文与世长辞,张兆和在整理《从文家书》写下这样段文字: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她好想理解他那些浪漫的理想主义了,正是因为那些世外桃源似的浪漫才造就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正是因为他那些她认为语法有毛病的澄澈文字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他。她明白的太迟了,迟到她都无法开口告诉他。
这个旷世才女的一生有点超乎她自己的意料,现实主义的她没想过会嫁给一个浪漫主义者,也没有想过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杯甜酒并不是那样的甜,带着些苦涩的味道,苦了自己也苦了他人。人生总有不可预测,这正是生命的意义。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像张兆和最后顿悟的那样,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学会原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