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们几乎不会意识到长途旅行曾经是一项考验人的耐力和物资储备的烦心事,毫无娱乐可言。《庄子·逍遥游》写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因此,若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出现之前,几乎是不可能的。长途旅行更像是一次有生命危险的探险活动。
准备充足旅行的物质,不是因为行者要穿越的是贫瘠的环境,而是因为行者不知道如何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他们携带的不仅是生存必须的食物,还是凝结了在常住地生活的方式和生存技能。因此,可以想见,只靠大脑,只身前往陌生之地,很容易因为无法从当地自然环境获得生活资料而死亡。毕竟,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成功应对他之前从未遇到的生存挑战。
1845年,约翰·富兰克林爵士率领两艏英国皇家海军舰艇——HMS Erebus和HMS Terror,奉命开辟西北航道。正所谓“适千里者,三月具粮”,富兰克林探险队有强化破冰舰艇,装配了最先进蒸汽发动机、螺杆推进器、可拆分式船舵,还携带了五年的口粮。如此丰盈的物资储备,加上先进的机械装置,不要说开辟西北航道,探索当时所有未知的世界都绰绰有余。
西北航道位于北极圈附近,冬天海面结冰是探险队面临的最大考验。虽然探险队有马力强大的破冰舰艇,但在探险开始两年时间内,仍然两次被海冰所困。到了第三年夏天,海冰没有消融,舰艇仍旧被困其中。富兰克林爵士也旋即逝世,同时,食物和燃煤日益减少。1848年4月,经验丰富的北极军官Crozie临危受命,命令船员放弃舰艇,在威廉王子岛上安营扎寨。不过,情况并没有好转,船员们在残酷的环境下一个个死去。更为糟糕的是,船员因为缺少食物而出现食人现象。
北极圈气候对于生长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国人来说确实残酷。北极圈内的气候和地貌与英国相差迥异,无疑为探险队成功生存带来严峻的考验。事实证明,单靠聪慧的脑袋并不能让他们快速适应北极环境,亲社会倾向和合作本能也于事无补。
然而,看上去的不毛之地,早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三万年之久。因纽特人冬天会住进用雪搭建的小屋,用鱼叉捕猎海豹,夏天,住帐篷,捕猎驯鹿。威廉王子岛或许对富兰克林探险队就是地狱,但对于因纽特人而言就是流着“油和蜜”的应许之地。
探险队为什么没能在这成功地生存下去,他们到底缺了什么东西?如果单从生存的角度分析,探险队无法用雪造房子,无法生产淡水,也无法捕食海豹,更无法缝制御寒保暖衣服。这些生存技巧没有以基因编码的方式保存在人类个体之中,也不是单靠聪慧的大脑就能短时间重新发现和掌握。它们是一种文化知识,只有土生土长的因纽特人通过相互学习才能掌握。这就是人类成功的秘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