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
书评019—2019年2月读书: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书评019—2019年2月读书: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作者: 胡锐1981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00:25 被阅读0次
书评019—2019年2月读书: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里尔克:《秋日》北岛译

       

        窗外的烟花鞭炮声此起彼伏,农历的春节如约而至,年岁渐增,对过年的气氛已不甚在乎。孩子已然熟睡,没想着要起来看烟花捡鞭炮,对他们而言,没有我们小时候跟着父亲去烧鞭炮的期待。

        此刻,我躺在床上看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卡卜斯的十封信,想起不久前看的北岛对里尔克的介绍和这首《秋日》。“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

        冯至在译者序中说:“人每每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物)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的意义,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往下滑过去。”在年复一年的过年气氛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冯至所感慨的时间如流水的唏嘘。人本质上是孤独的,或许在人群中我们是热闹的,但那是一群人的狂欢,更多时候我们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第一封信:

   

        再没有比批评的文字那样同一件艺术品隔膜的了;同时总是演出来较多或较少的凑巧的误解。

        想起之前读的《给余华拔牙》一书,那些文学批评家对余华的批评和指责,所有的解读不过是读者个人的意见,如果想因此把其他人引导向歧途,甚至为了哗众取宠不惜胡说一通,其心可诛   

        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做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


      觉得生活贫乏其实是我们内心贫乏,无法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寻写作素材的宝藏,“创作者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联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所以不过是把自己的世界呈现给读者,“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

        当觉得非写不可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我们最真实的欢乐,最真实的悲伤,最真实的感叹吐之于文字,和自己对话,读者阅读不过是文字诞生后附加的产物。

第二封信:

        一个世界将要展现在你的面前,一个世界的幸福、丰富、不可捉摸的伟大。请你在这两本书里体验一些时,学你以为值得学的事物,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爱它们。


        里尔克认为自己的回信并不能帮助青年诗人,“因为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所以他提倡青年诗人去读伟大诗人的伟大作品,把一些好书带在身边,随手翻读,从别人的世界中吸取营养和前行的力量。这就像毛姆所说的“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在第三封信里,里尔克说:“我们只在那些书中享受日深,感激日笃,观察更为明确而单纯,对于生的信仰更为深沉,在生活里也更幸福博大。”

        对于青年诗人而言,里尔克像一个长者对他循循善诱,我们可以想象,当他手握书信,在夜里不止一次地阅读这些信件时的激动和喜悦。里尔克引导青年诗人读书、生活,在青年时候没有比遇到一个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指导的导师更可贵了。

第三封信:

        顺便我劝你尽可能少读审美批评的文字,——它们多半是一偏之见,已经枯僵在没有生命的硬化中,毫无意义。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审美是主观的,如果我们不加分辨地用别人的审美观代替自己去阅读去审美,就容易陷入偏见和愚昧的枷锁,即使我们开始的审美是错的,“你内在的生命自然的成长会慢慢地随时使你认识你的错误,把你引到另外一条路上。”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

        我想起以前高中时代读汪国真的诗歌,你不能说那时候我们的审美就是错误的,那不过是我们成长经历的一个过程,没有读到汪国真的诗歌,也就不会有后来喜欢海子、西川、冯至的诗,也就不会继续接触于坚、里尔克、普希金,荷尔德林等诗人。

        塞尔努达说:“阅读一本书是神奇的启示,从此读书不再是以前的自己,或变成了更丰富的自己。”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人在现实中接触的世界是有限的,只有阅读才有无限的可能;一个人接触的大师有限,只有在阅读中才可以和古今中外的大师交谈。

        里尔克说:“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其实艺术家的体验是这样不可思议地接近于性的体验,接近于它的痛苦与它的快乐,这两种现象本来只是同一渴望与幸福的不同的形式。若是可以不说是“情欲”, ——而说是“性”,是博大的、纯洁的、没有被教会的谬误所诋毁的意义中的“性”,那么他的艺术或者会很博大而永久的重要。他诗人的力是博大的坚强似一种原始的冲动,在他自身内有勇往直前的韵律爆发出来,像是从雄浑的山中。


      弗洛伊德把性冲动看做一切艺术的起源,力比多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所以有时写诗纯粹就是荷尔蒙爆发,当青春期过后,也不会再有诗歌的诞生。除非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了比荷尔蒙更快乐或者更痛苦的事情,慢慢把本能成长为一种技术的训练。里尔克说诗人的力似原始的冲动,这其实就是指力比多吧!

        塞尔努达描述了写诗那一刹那的原因和感觉:“写诗的真正隐秘的缘由来自灵魂深处易感而敏锐的状态,某一刻,极端浓烈直白,令人不禁颤抖乃至流泪。”

                          20190205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019—2019年2月读书: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pm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