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一篇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相关的文章,于是就想把这篇小说再看一遍,去书城找有点儿慢,我就在网上搜了一下。然后我九发现我们的网略服务像保姆一样。
先是内容简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听所小说家冯梦龙-------长长的一段话,概括内容,概括完,我觉得想看内容的就不太多了,毕竟概括是白话文,原文就算那是当年的故事会性质的书,也多少有点儿文言不是,更何况,概括看起来剧透一样,足以坏掉人很多想看的冲动。
接下来,又怕人看不懂原文,于是又是白话文的故事情节复述,复述,是干货,故事骨架加情节,只是无论无何又不会又原文精彩,把水果榨走汁水送来苹果渣渣的感觉,把这段看完,本来还有一点儿想看内容的,到这里也所剩无几。
然后,分析人物性格,杜十娘如何如何,李甲如何如何。看到这里,实在没有办法再去看那本小说了。看过这段人物分析,所有的阅读乐趣都不会再存在。你看一篇小说,有一种乐趣是因为认识一个书里的主人公,你的现实里并不存在的朋友,她的出场,她的声音,她的言谈举止,她的个性,于是,再你的心里形成了你个你感知的她,这个过程也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过程,但是,再你看到这个人以前,有自己的判断以前,这个人已经给你定义了,画好脸谱了,那还看什么?这不是辅助阅读,这是对于阅读的剥夺。
比如这篇文章,如果我看完了,我觉得杜十娘是一个心计女孩呢?早早备下百宝箱对于一个十九岁的女孩子而言,不算是心机吗?如果我觉得她过于冲动呢?根本不考虑那是价值连城。如果我觉得那个公子李甲很被动很无辜呢。那我就脱离主旨太远,那我就是错的。也许我真的不对,可是一千个读一个故事,都得出来一个相同的形象,出来一个相同的人物模型,这就是正确的阅读吗?
然后再朝下边,还有意象解读,百宝箱出现了几次,每次是再什么时候。这和读李白感觉不到三山五岳大唐风,只去数一数他诗文里用了几个“飞”字,几个“月”字又有什么区别?看那些又有什么用?
再然后百宝箱的作用,百宝箱的影射,种种,再然后杜十娘为什么怒沉百宝箱,然后又是一大段论断,如果我读完以后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女孩子生气女孩子生气扔东西,本来也没有什么,只是不幸扔的东西太过贵重了一些。那我一定是错得无比离谱,我一定是没有看懂这篇名著,我一定是没有深刻领会这篇文章里边深刻得意义。
再下边终于是这篇原文,可是等到一路跋涉穿越百度里得这些内容看到,原文还有什么是值得阅读的。这篇文章里边的所有内容,一篇小说的情节,人物,已经没有任何的新奇度,一篇文章就算是一枚果汁丰富的果子,也已经被前边那些面面俱到的程度和解说榨干了,还有什么好看的。
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是这样,几乎所有的书和文章都是这样的。诗歌啊,散文啊,小说啊,中国的啊,外国的啊,各种各样的啊,经典的啊,畅销的啊,生怕人不小心读坏了一样------
这样的工作,网络是这样,即便没有网络,再学校里,这多是语文老师的工作,总是有人告诉你,是告诉,而不是启发,让人去记忆而不是感知。所有的人从同一篇文章里得到的一定是相同的东西。而且它如此面面俱到,我们也很难有本事得到新的东西,如果我是初读这篇文章的小白,那么我更加没有这个本事,我只能高山仰止的佩服都来不及,不然我还能做什么。
这种指示阅读不够全面,不够好。不是,相反,他是太全面,太周到了,就像你再打算阅读的时候,后边有一双眼睛,那双眼睛看着要去阅读的你,充满了担心,生怕你看不到文章的好,生怕你漏掉了文章里的宝贝,生怕你看文章看歪了,生怕你一不小心看到不该看的地方,怕你摔跤,怕你浪费了时间,怕你读不出来正确的答案。
但所有的这些体贴最后也都成了剥夺,它夺去了一个人去看一本书的乐趣,夺去了一个人再读对于初读的推翻,夺去了一个人再阅读中的徘徊和探索,也剥夺了一个人再阅读中的成长。
这样的阅读,就像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保姆,它扶着你,寸步不离,细致入微,你前边的所有路都帮你铺好,任何一次倾斜她都帮你预料到了,你非常安全,不会摔跤,可是你阅读的世界没有任何新奇感,没有任何挑战性,没有任何有趣的东西吸引你前行,最后的结果是,很多人根本就不想看书了,有什么好看的。
就像我从那些提示里看下来,发现连看完一篇旧日文章的兴趣都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