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1分享:
如果说焦虑是我们为自由所付出的代价,那么穿越孤独则是我们为成长所做的承担。
在内心的深处,我们会本能的恐惧自己与别人不同,但我们终究还是要成为独特的自己。
20180412 分享:
一个人是否成熟,看他被欺负时的样子。
善败不亡。
司马懿说过:“一心只想着赢的人,就真的能赢到最后吗? 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真的能笑到最后。”
【20180413小站分享 】
我们容易看别人的过失,
有时是自己也做得不好,
却看到别人的不好;
有时是自己能够做好,
不能忍受别人不好。
前者是缺少反省,
后者是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
当对自己的缺点看得清楚明白,
无法忍耐时,
对他人的怒火就不容易生起来;
当自己经历过改变与成长的不易,
就会有这个耐心去对待别人。
解析:
就是说,他人有的缺点,我也有,当我自己看得明白这一点时(接纳了自己的缺点),我就不会再对他人这个缺点而愤怒。
避免爆发的办法就是看到其实自己也会墨迹,接纳墨迹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有冲突必有的现象,就不会在无法忍耐时一定要爆发了。
其实就是说,情绪都会产生,但最后是否采取爆发给对方,我们是可以选择的
【20180414 小站分享】
今天早上带着正念跑步,关注呼吸和身体感觉时,我突然发现身体各个肌肉都放松下来。
这感觉好舒服啊。
于是想起我这多年减肥不得,我始终都是壮壮的很结实的感觉,不胖,但也算不上苗条,身上的肉肉都绷得紧紧的,一立誓减肥立马进入战斗状态。
这肉肉如此紧绷,害怕被减下去,减下去就代表没力量了,而这么多年,我一直外在显得很有力量。
今天这个放松感一下子让我明白,那么紧张的战斗状态跟苗条真是永远搭不上边,然后今天跑步的感觉好轻盈啊。
【20180415 小站分享】
療愈内在儿童的目的不是为了让那部分能量变成大人,而是让它好好的做孩子。
【20180416 小站分享】
为什么觉得自己在2017年明明很努力,却依然没长进?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一个实验:将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圈放在花盆边缘,在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松叶作为它们的食物。
然而,毛毛虫夜以继日的不停绕着盆转圈,没有因为饥饿转向食物,最终精疲力竭,相继死亡。
这是“埋头拉车”,一味追求前进,但大多方向不明。终有一天倾尽所有才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而满足感全都来自自我感动。
所以如果觉得停滞不前,试着抬起头,看看周围是否有更广阔的天地。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自我成长同一个道理。
解析:
始终一直在努力,却没有任何改变时,就需要检索一下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啦。
停下来,是第一步,迈出舒适圈是第二步。
【20180417 懂你分享】
我们假设你嫌弃伴侣的特质为-A。
你想找个A特质的人,或者把他变成A特质。
然而最终你会发现,即使你遇到A,你会更受不了。你会害怕,怕他离开你,怕自己控制不了他,怕自己被嫌弃。
你要在被离开之前,先行离开,甚至只能偷偷暗恋,不去开始。
所以你永远没办法跟拥有A特质的人在一起。
但是跟有-A特质的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你可以嫌弃他。
嫌弃一个人,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
我们嫌弃一个人笨,我们就感觉到自己聪明了。
我们嫌弃一个人懒,我们就感觉到自己勤快了。
我们嫌弃一个人没主见,我们就感觉自己有控制权了。
我们嫌弃一个人控制,我们就不用自己操心做决定了。
我们嫌弃一个人的时候,虽然觉得愤怒、委屈。但是我们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借由糟糕的伴侣,我们得到了自我实现。
只有在他们面前,我们才感觉到了自己是好的。
这就是爱。
爱一个人,就是借由你,我成为了我喜欢的自己。
解析:
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看我们如何看待。
能接受残忍,也就能接受美好。不评判自己才是最主要的。
每个人生来具足,有很多的美好都被现实的防御机制封印了。怎样开封就是我们的初衷。
世界上最美的艳遇,
是遇见另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有人通过不断打压别人而获得好的自己。这解释了生活中那些越过越糟糕的关系。
是因为她没有能力看见自己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