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离自己填报志愿已经过去快小二十年了。那时候填志愿像是在赌博,你不知道自己考多少分,得先预估自己考多少分。也不知道哪所学校招生分数会是多少,得依据往年的招生情况,预估这所学校的录取分数。
这种两头都要猜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就栽在幻想之下。有些学生性格本来保守,预估自己往往较低,而另一些同学性格张扬,对自己预估过高。因此,很多学生拿到自己考试分数的时候,都哭得不成人样,完全不会想到自己的真实成绩会和预估成绩差别那么大。也因此,很多人与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失之交臂,抱憾终身。
前些年,大侄女高考,她们那个时候已经人性化了许多,先拿到成绩,再填报志愿。自己考多少,大致的学校已经很明显了。
也是在那个时候,意识到绝大多数人其实不会填志愿。当时大侄女考试发挥失常,成绩不理想,而且坚决拒绝复习。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只想随便找个学校就那么算了。
我问她想去哪所高校,她指着井冈山学院说,就这个算了。坦白说,也是我孤陋寡闻,根本不知道这里还有一所学校。但确实被报考志愿的盲目性给震惊了。
还好当时还算有时间,花了三天时间把好几百所学校一个个的录取情况翻了一遍。实打实的从学校情况到院系情况,再到专业情况一个个的筛查,一个个比对。
功夫没有白费,大侄女用很差的二本分数,进入了排名很高的学校,也进入了学校国家级的专业。没浪费一分,算是有了人生再启航的基础。
几年过去,她自己也争气,成功考入中科院的研究生,实现自己价值。
如今,又到小侄女高考,还是送到我家里。这几天又温习了一遍高考志愿。我就特别喜欢听她讲她的同学选学校的故事。
曾经一度大家在争议,到底是该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在分数一般的情况下,进入一个一般的学校选很好的专业呢?还是进入好学校选一般专业呢?似乎这是个纠结无解的问题。
还有人一直在争议,对一个中部省份的考生,该选省外高校呢?还是留在省内?对很多人来说,这个也纠结无解。
然而,真正把这些高校的实际情况一个个比对,一个个了解。一个专业一个专业摸排,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只是,绝大多数考生,甚至是考生家长,都不会去实打实的了解学校实际情况。对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选择,都只是凭印象主观判别。
学生自己更是如此,有人就觉得哪个学校名字好听点,就选哪个。毕竟,中国的高中,是不教学生专业知识的,学生备考的时间都忙的不行,对各行各业根本没功夫去了解,可以说对高校专业一无所知。
而即便是对高校专业一无所知,也不会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花时间去了解。或者说,连了解的方法,他们都还不知道。
只能说,虽然时间一直在变,高考成绩和招生方式越来越人性化,知识获取也越来越便捷,但把梦想嘱托给幻想的惰性,从来没有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