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写给的是那些有抱负,天资不算太差的年轻人,他们对生活依然抱有期望,希望获得改变,但是却有点迷茫如何开始。希望这些人的经历,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点点启发,至少,你能看到几种不同的人生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小马宋
早在9月份就上过小马宋老师的课,但《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却是最近才被我翻开。我之前看书一直会追求看各学科的源头书籍,看集大成的书,看一手的知识,但其实在追求认知深度的同时,也需要看一些拓宽认知广度的书,比如这本《朋友圈的尖子生》。小马宋老师精选了他身边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突出又特别的13个人,对每个人都做了细致的采访,通过非常真诚的描述,让我们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样子,是什么样的人格特质、习惯和思考方式塑造了他们。他没有选择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比如天生富贵、超级富翁或天才型的人,他希望书里的人是不必被仰望,而是可以被追赶的。
我看到书里的这些人不断为自己的生活寻找解法,看着他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发挥到极致,颇为触动。我们经常会羡慕一些人,但殊不知我们总盯着他们践行的结果,而不是底层思维和践行过程。要学习他们,该从哪里开始学习?学习什么样的方法论呢?
1. 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李倩在品牌和市场方面是半路出家,但大家觉得她对这个行业特别懂,她坦诚自己几乎读了营销类所有的经典书籍,迅速在脑子里学习了学科框架,然后拼命搜寻生活中的例子去验证;李叫兽也是,他会努力去建立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看到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我开始问自己,对于现在所处的行业和能力要求,自己的知识体系搭建了多少?这个不只是看了多少本书,学会了多少理论知识,而是每一个理论能否在现实中找到例证,指导下一次的行动。拼命看书不是出路。只有在脑子里加工过的信息,才能成为知识体系里一块块可提取的内容。
2. 做事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
书里的这些人做事都有很明确的目标感。这种目标感不是指梦想或立志,而是指在日常做事时主动以目标倒推过程,专注于对目标有利的条件上。在做事上喜欢图快,往往是在追求技术效率,即如何通过一些点子、技巧和工具在更短时间做更多的事。而有一部分人不是这样的,他们追求认知效率,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思考。提高认知本质上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决定了不做什么,只专注于对实现目标有利的战略思考。我们现在总听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样的话,其实说的就是做事在一开始就要导向对的方向。
3.提供差异化的价值
书里的这些案例,让我们看到的是多样性。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不同的路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与众不同。在品牌方面,个人或商业品牌的打造强调差异化。在个人发展层面,强调的也是差异化竞争。李叫兽的成长路径,是个另辟蹊径、最大化发挥自己优势的体现。他属于很早就明确自己目标的人,高考选校时也是觉得要去自己想去的专业,即使学校差一点也没关系,后来通过自主招生去到了武大广告营销专业。找工作的时候,他从来没想过通过投简历去找工作,也不像其他学生一样为了简历上的漂亮实习而奔波,他知道他的优势不在这里。简历不能证明他所具备的营销知识和能力,因此他通过在学校开免费讲座、之后写公众号,把自己对于营销的深入思考和应用实例分享给更多的人,扩大个人影响力。他的爆款文章如《月薪3000元和月薪30000万元的文案的区别》以及自己提出的X型Y型文案,令人耳目一新。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对很多同侪压力,随大流是看上去最容易的一件事。但是,随大流其实是竞争最惨烈的一个通道。想要获得长期的竞争力,要做的是挣脱价值网,持续地创造并提供差异化价值的能力,让别人无法取代。
4.找到持续产生影响力的方法
一个人在社会上能持续产生影响力的方法之一,是写作。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好的内容更容易在人群中爆炸式地传播。 和这本书有关的李叫兽、小马宋、脱不花、马佳佳、刘丹尼等,都属于通过写作传播观点的人。除了写作,还有吗?当然。一个人一旦能对外输出承载自己价值观、又对别人有价值的产品,就有持续产生影响力的能力,比如画画、做音乐、拍短视频、写课程、拍电影、出书。还有很多我可能想都没想到的方式,但写作无非是最容易上手以及对个人提升最快的方式。
5. 坚定践行我们相信的道理
为什么道理我都懂,就是过不好一生?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可以轻轻反问一句:“你按着道理去做了吗?” 书里的这些尖子生无一例外,都是行动派。对于他们来说,行动是自然而然的事。习惯,无非是自己内心对某事成瘾,不做不舒服。有些人抽烟喝酒打老婆上瘾,但也有些人跑步健身看书上瘾。对积极事物的成瘾机制,才是把这件事变成习惯的关键。
开始践行这件事,有个小技巧,就是从最小化行动开始。想在比赛里得奖,起码先报个名;想运动健身,起码每天先练个五分钟;想实现被动收入,起码每天在这件事上想一想,把自己能变现的资产逐一盘活起来;想勾搭大咖,至少先参加个大咖会出席的分享会准备好一个发言的问题吧。
我们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说句特别俗气的话,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为什么对于这些人来说,机会总是刚刚好?没有什么所谓的偶然,我们只是没看到他们在机会来临前做的大量准备。这种未雨绸缪,让他们能时刻准备着抓住机会,即使一个错过了,没事,还有下一个。
其实这么多人,你会发现,他们虽然轨迹各有不同,但都是卯足了劲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他们赶上了互联网的热潮,成为这个时代的传播者和先行者。每一代人都会在时代的推动下做一些决定,殊不知就跟着时代一起前进,速度飞快。
这可能就是人基因里一直带着的欲望和好奇心吧,希望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希望看到自己的下一个里程碑。而让欲望安放的方法,就是去把自己的想法付诸现实。刘丹尼找到了,他最想做的是用经历帮助别人成长。马佳佳不做别人眼中的自己,希望撕掉别人贴给自己的标签。
现在,请你告诉我,你的欲望是什么?你在离开这个世界前最想做的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