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星若轩文学散文
风雅沦落群芳散 ——《红楼梦》(三)薛宝钗

风雅沦落群芳散 ——《红楼梦》(三)薛宝钗

作者: 80a257a8de42 | 来源:发表于2019-08-12 10:50 被阅读12次

  1

  我们先来看“媚俗”阵营中的代表人物宝钗,书中写道宝钗年纪虽然不大,但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谓:黛玉所不及。而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人,因此深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亦即多与宝钗玩笑。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宝钗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都无可厚非。与黛玉比起来,人更加随和,人缘也更好,深受周围人们的喜欢。从书中其它地方的描写,我们也可以得知,贾府上下,包括最为挑剔的赵姨娘,都说她会做人。什么她能得到贾府掌权人物的喜欢和下人们的爱戴呢?因为她“随分从时”。

  在元妃省亲要姐妹们作诗时,她因为元春的好恶而让宝玉改诗。在看戏时,她迎合贾母的好恶,点《西游记》这样热闹的戏。史湘云请客没钱时,便给她螃蟹做东,以博得其好感。甚至拿自己两套新做的衣服给金钏做装裹衣服,也不忌讳。从一般的层面上看,她是处处为他人着想,甚至为了此不惜委屈自己。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地想一想的话,她的虽然“专门利人”,却并不是“从不利己”。她做的任何事,没有一件不是深谋远虑的。说到底,是以“小恩小惠”来达到更有价值的目的。

  她出身于皇商世家,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以利益的衡量为前提。比如她同情邢岫烟的贫穷,并不是她善心发作,而是为了让她当弟媳。她在与人的交往中,很少有真情实感。为各种现实利害得失而“随分从时”,逐渐地让她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对于她来说,已经完全地融入了大众之中。正因为如此,才获得了“人谓,黛玉所不及”的评价。

  我们应该知道,“人谓”正是众人对她的看法,而不是作者的态度。书中有一段薛姨妈对黛玉说的话:“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这句话是在说宝钗。我们要注意“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这其实是作者借薛姨妈之口,对宝钗的性格进行揭示。在不知不觉中,宝钗的真实感情和虚情假意已经分不开了。王熙凤对待贾母时,完全是一种阿谀奉承的态度。因为她知道,只要有贾母给她撑腰,她在贾府的地位就不会动摇。而宝钗在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中,已经不自觉地将这些为人处事的方法渗透到性格之中,所以在与自己母亲的交往中,也不自觉的地表现出了自己都不知道的做作。

  2

  可以说,宝钗是封建社会主流道德规范,所塑造的完美女性的典型代表。不论才貌品德,为人处事,都与封建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相一致。她在大观园中的才华可与黛玉相媲美,却相信并竭力维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昧论调。她对黛玉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认识字倒好。”她尽管读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素养,但是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选才人用的。入选失败,她调整目标要成为“宝玉夫人”,同样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她在宝玉挨打后,也真心着急过。但和黛玉的关心却不是一样的,其中难免渗入了一些现实的因素。宝钗作为封建主流思想道德造就的“贤妻良母”,从社会层面来说是成功的,但对于她个人来说却是不幸的。因为在封建社会中,这些伦理道德规范恰恰是压迫和摧残妇女的工具。

  宝钗虽然在与黛玉的较量中,赢得了与宝玉的婚姻。但是她没能看透封建伦理道德的本质。拒绝“媚俗”,不一定能都取得现实的胜利,但是至少可以保持独立的自我。而选择媚俗虽然会在一时取得现实利益,可最终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宝钗如愿以尝地实现了“金玉良缘”,却没有得到宝玉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在漫长的岁月中“守活寡”,成为另一个李纨。

  3

  媚俗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境遇,对于宝钗来说,她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她个人的原因。因为她从出生开始,就生长在媚俗的社会环境之中。比之宝玉和黛玉,她更容易认同媚俗的观念。可是我们在同情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几乎人人都处在这样的境遇之中。但不是所有人都对媚俗表示认同和妥协,比如宝玉、黛玉、晴雯、尤三姐等。

  宝钗的媚俗在大观园里要算最为彻底的,她不仅自己如此,还劝别人也加入到媚俗的行列中去。她就曾经劝过黛玉:“咱们女儿家,不认识字倒好……为了移情,就不可就要了。”宝钗鼓吹媚俗的主要对象当然是宝玉,这既是为了当时讨好贾母、贾政和王夫人,让宝玉读书考科举,又是为日后自己的长远打算。心计果然非同一般,这和她平时为人的沉稳与冷静是一致的。在劝宝玉媚俗时,尽管宝玉根本不听,有时“不管人脸上过不去”,咳子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她自己则“登时羞的脸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尽管如此,她“过后还是照旧一样。”这只能说,她被社会“规训”的太成功了。

  但是,媚俗远不止是为了自己在从众之中获得利益而已。同时,在表面的“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之下,却总是的以各种隐蔽的方式伤害别人。虽然媚俗的人们在利益上是一致的,关系也是融洽和谐的,但是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都是建立在虚假之上的。尽管宝钗人缘极好,但是作者借诗对她评价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为了达到目的,可以施展各种手段。比如对于黛玉,在一次诗会上,黛玉用了《西厢记》和《牡丹亭》里的词句,她就以此为契机,讲了一堆封建主流思想大道理。黛玉只得“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她又送燕窝给黛玉吃,果然单纯的黛玉被她的假仁假意所蒙蔽。虽然不赞成她的媚俗论调,但减少了对她的敌意。而且对宝玉说,以前错怪了宝钗。宝玉没有像黛玉那样,被一时的假象所蒙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宝钗的手段和方法。他提醒黛玉说:“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可见,虽然宝钗多次劝宝玉“媚俗”,可是并没有效果,反而让宝玉认识到她甘心媚俗的态度。对此,宝玉只能表示惋惜。“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蛊之流。”宝玉在反抗媚俗的问题上,从来都是清醒和坚定的。

  4

  宝钗虽然很媚俗,但不可否认,她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可是我们在认真的思考这些“优点”的时候却发现,这表现出来的种种优点,几乎没有一点是发自内心的,无不带有虚假的成分。她说非所说,因为她说话只是为了迎合别人,是做给周围的人看的。她几乎从来没有真真正正地说和做表现自我真实感情和意愿的事。她在媚俗中不仅丧失了自我,而且已经被严重“异化”。她的“自我”,已经被主流思想和“公众”意识所代替。由她的“冷”,我们可以看出,她已经被“物化”。这种表面对人和蔼可亲,热情大方,实质上却冷漠得连一点正常人的感情都没有了。

  书中有一段她和王夫人的对话“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由此可见,她已经彻底地被“物化”了。她和她哥哥薛蟠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根本没有把别人的生命当做一回事。他们的心里,任何事情都是用“几两银子”可以打发的。在宝钗眼里,无论什么都是可以用钱来衡量的,包括婚姻、感情和人的生命。可以说她不仅没有了个性,而且也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雅沦落群芳散 ——《红楼梦》(三)薛宝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py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