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中了一个玩具,很喜欢,央求你买给他。你拒绝了,不是因为价格贵,而是因为你听说过一个育儿理论,叫“延迟满足”,意思是孩子想要的东西,不能马上给他,必须让他忍耐上一阵子,否则,可能会让他样成“见什么要什么”的习惯,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
如果你是这样理解“延迟满足”的作用和训练方法的,那你很可能是误解了它的本意。它不是单纯地压抑欲望,而是为了今后得到很好的奖励,而抵住眼前“小利”的诱惑。
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最早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家幼儿园里。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博士以棉花糖等孩子们最喜欢的食物为道具,告知他们,如果他们选择马上吃掉,则只能吃到一块棉花糖;但如果能等上20分钟,那他将得到两块。实验证明,那些为得到两块棉花糖而坚持等待20分钟的孩子,在后来的学业和事业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但后来,这个实验被传得有点“偏”了,被很多人误读为“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将来更有出息”,但却忽略了“忍住不吃”的前提是,孩子知道未来会有更好的。

如果未来没有更好的,那等待则毫无意义。
所以,如果要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那要让他知道,如果他忍住了眼前的欲望,将来会得到怎样更大的奖励。
当然,为了今后得到更丰厚的奖励,抵制住眼前的诱惑,也不是单凭“硬抗”就可以的,需要技巧和方法。
那需要什么样的技巧和方法呢?在下一章节中,会向大家介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