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史上“第一经”,《周易》之所以历代受宠,我想是因为它以世间万象为刍狗,满纸告诉你一句话:事情是这么来的。这对于“我从哪里来”已执念成殇的人类来说,是无法抵抗的诱惑。姬昌是王,他可没空琢磨这么烧脑的东西,就像《吕氏春秋》不可能是吕不韦写的一样。所以用脚想也该知道,那是大家的劳动成果
至于外星人,是基于科学的认知观提出的。你敢说自己是地球的土著吗?你敢说现在的人类是地球上人类的老子不是曾曾孙子吗?现在的人们选择拿科学说事儿,科学重实证,没有实证的都被冠以瞎说
伏羲离我们太遥远了,远到只剩下传说。传说他人头蛇身,和妹妹女娲一起努力创造了人(是他亲妹妹?这就大条了)。有一天伏羲蹲在黄河边看见一匹长角的马浮出水面,身上有奇怪的纹路;又有一天蹲在洛水边发现了一个800米的大龟升上来,龟壳金光四溢全是符号,(伏羲没事儿怎么总呆在水边,两栖?)伏羲可能是看懂了这两个,怕别人看不懂,搬来二块大石板,把那些纹路、符号翻译过来刻上去,这是历史给河图洛书的留影。写到这,我不由想起大洪水过后幸存的放羊娃
后世人们对河图洛书翻过来掉过去的意淫,太极、八卦、周易、六甲....出世了
历史经不起推敲,就像把文字串成风筝,一只只风筝翱翔于天,人们行走在三月三的天空下,只看到蝴蝶、长蛇 .... 等它落地一看全是字,而字是可以随意排列的。注视太远的东西时,人的视界是一维的,脑袋是当机的,但是不管经历了怎样的传承,至少《周易》在我们眼里是活的
《周易》是了不起的书,越琢磨越觉得它博大精深,越了解越觉得自己渺小得像一叶扁舟飘荡在它的海浪中。即使尽力把时间线拉长再拉长、索性更换时间线去想象,也会生出“下愚莫揣上智,夏虫不可语冰”的惶惑,它的内涵外延远远不是科学能比拟的,可以想象,史前文明是多么绚丽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