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非专属消零读书
701丨对大海的歌咏如今已式微

701丨对大海的歌咏如今已式微

作者: Andylee | 来源:发表于2021-09-01 10:12 被阅读0次

房龙在《地理的故事》中以这样的视角来观看我们熟悉的陆地:

我们全部生活在岛上,无一例外。不过地球上某些岛比其他的岛大得太多,所以我们决定让那些大岛另归一类,称为“大陆”。

这句话亦被英国学者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引用在《文明--文化、野心,以及人与自然的伟大博弈》一书第六卷----“水域边缘:海洋塑造的文明”的卷首位置。我们在陆地边缘看到海洋,并认为陆止于此,海始于斯。但如果从浩瀚的海洋上眺望陆地,从我们已有的地理认知出发,房龙的视角也许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大陆被称之为“更大的岛”没有错。

我们现在知道当下身处的陆地曾经是属于一整块“古大陆”,在地壳运动的漫长时间里,这一整块“古大陆”一点点裂开、飘离。数百万年前,人类始祖在走出非洲之后,依着河流、山谷的走向才有可能散布四方繁衍生息。今日世界要追溯其源头,并不仰仗我们现有的认识,而是依赖我们的想象力。在阅读阿梅斯托的《文明》一书中,会发觉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在追溯所谓“文明”的同时,合理与合情的想象力可以拓展我们对于当今世界的再认识。在阿梅斯托所列举的十七种生存实景中,无论是肥沃的土地、温润的海岸还是灼热的沙漠、阴郁的沼泽,我们都可以梳理出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与环境相处的智慧和行为。

与“文明”一词相对的是“野蛮”。先让我们斟酌一下有关“文明”这个词汇的意义和诞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明”这个词语带着天生的傲慢,似乎是有人在地上划了一条线来标识这是文明的界限,在线的这边是文明,线的那边就是野蛮。从源头上来看,阿梅斯托指出,“文明”是18世纪欧洲创造的一个词语,而当时的人们试图用这个词来划清自己与自然界其他事物之间的界限。若我们采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的话,18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蓬勃起步的阶段,而“蒸汽机”为人提供了改造自然所需的巨大动力。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人类所掌握的动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劲,而这一切被我们称之为“文明”。

在“喜新厌旧”方面,还没有哪一个能比得过人。在由人力、畜力和机械动力为代表的不同时代里,我们所知晓的“文明”存在着巨大的分野。在不同的动力来源的背后,我们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有着天壤之别。在阅读《文明》一书时,我们得暂时放下习惯性的机械动力,重新回想一下主要由人力、畜力作为动力来源的时代里,文明从何而来,以及文明是如何塑造文明的。这也是阿梅斯托在《文明》一书中巡览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的文明时坚持的那个观点:将“文明”当作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同时暂时将“野蛮”这个词以最低的频次说出来。

在审视不同的“文明”时,我们得不能太爱自己身处的地域和时代,要不,我们就没有办法用其他标准来评判世界上别的地方和时代。这其中渗透着古老的智慧------让自己活,也让他人活。我们知道,在这世上,很多人终其一生的生活地域没能超过半径五公里的范围。但这不代表在那五公里之外不存在别人的生活,也不代表那个仅限半径五公里的生活就不值得尊重。正如阿梅斯托在文中指出,“各种肤色、各种文化的人群,都曾产生过在各自的环境中太骄人而不能按照质量分等次的文明”。当我们衡量分辨其中的差异,而不刻意去做价值比较的蠢事时,我们才理由说自己接近了“文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计量不同“文明”所包含的要素和条件,但要在不同“文明”中比较出高低或是其他什么判断时,其实质是我们还远未脱离“野蛮”这个词汇的束缚。

假如“野蛮”可以照此理解的话。我想这也是阿梅斯托在《文明》一书的导论中用心良苦的本意所在。在《文明》一书中所展示的种种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技巧,没有谁比谁更加好,也没有谁更糟些。

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内容是,阿梅斯托在叙述不同环境的文明时始终将作为“文明”发生的重要因素放在土壤、种子和人的胃里来讲。讲述一部文明史不能脱离开人最基本的需求。从现实角度来看,一种文明之所以能产生和延续,它首先得要有“生下来,活下去”的本事。讲述文明史,食物----大概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内容。尽管时至今日,获取食物已经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但对于“文明”发生和延续而言,能获取到的食物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在被文明所涵盖的文化史、艺术史的底层动力,是食物。所以在《文明》一书中,当一种环境中产生何种的文明时,阿梅斯托让我们最先看到的不是别的,而是------吃的食物从哪里来?在不同的地域中,冻原、草原、高地、低地、沼泽、丛林、沙漠、荒原、河谷、山区、台地、冲积地等等,人能获取的食物以及获取每种食物的难易程度都是文明开始发生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有关食物的获取所显示的思考正是本书副标题中的那句话------人与自然的伟大博弈。

阅读阿梅斯托的《文明》一书是考验我们每个人那点可怜的地理知识的过程。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暂时将目光从国界、边境的人为设定中移开,去注视一整条大陆海岸线上所发生的事情,注意到一大片广袤的同纬度草原上文明所呈现出来的多姿多态。去看看在一整座连绵山脉在两侧所孕育的人们。事实上,阿梅斯托从另一个视角提醒身处当今世界的我们:这个世界本来连为一体,它是连续的,彼此互通的,而非阻隔和隔绝。

在越过人为划定的界限之后,我们会意识到文明中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个事实。你吃的食物和我吃的食物并非有什么不同。可能情况恰恰相反,正因他人的食物才为今日的我们提供了生存可能。当我们重新去认识这些文明时,阿梅斯托要构建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另外一种视角来审视我们身处的环境所产生的异样感,就如同房龙在《地理的故事》中所讲述的岛一样。

一本书提供的观点不仅是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说的方式和角度。《文明--文化、野心,以及人与自然的伟大博弈》旨在说明的是:“文明是可能在任何地方产生的,若说只有某些环境特别有利于文明的形成,乃是一种偏见,如同说某些人的生产力优于他人或某些种族更有从事生产的倾向,都是欠缺根据的”。在这里让我不得不再次重提罗素爵士那一句意味隽永的话-----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在有关叙述“文明”这一条厚重的、悬荡的、绵长的故事时,我们始终要记得:我们所有人都是从别的地方走到了如今的所在。

=====================================================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

相关文章

  • 701丨对大海的歌咏如今已式微

    房龙在《地理的故事》中以这样的视角来观看我们熟悉的陆地: 我们全部生活在岛上,无一例外。不过地球上某些岛比其他的岛...

  • 《式微》

    文丨薇安(原创)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出自...

  • 暮春

    歌尽桃花春已暮,和风细雨还未至。 红日高悬衣渐瘦,韶光不见终不归。 式微式微,闲花落地听无声。 式微式微,细雨湿衣...

  • 2017诗词701~800 刘屹

    701 我哪个会写诗 如今落笔既成 我已会写诗 精彩霸气各显 702 丰盛自己成管道 宇宙爱语传万家 温暖滋养地球...

  • 《诗经·邶风·式微》:天都黑了,你咋还不回家?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首诗讲的是人民群众对君主的...

  • 《只有芸知道》:重返贺岁档的冯小刚,这次带来的是暖心的爱情

    如今,随着春节档的日益强势,传统的贺岁档已越来越式微。但它的开创者冯小刚导演,却依然坚守这片阵地。自17年带来《芳...

  • 2016年八大类型片盘点

    一、《箭士柳白猿》,最好的武侠电影。 在如今,武侠已渐渐式微的今天,徐皓峰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部风格迥异的武侠片,不...

  • 连载小说丨《欠你一个转身的微笑》丨(1)思念亦在奈何桥

    么小喵丨执笔 本书简介: 丨梦已殇,回浅,空人心丨 丨泪已断,念意,伴长眠丨 ...

  • 难忘的歌咏比赛

    今天,我们全校要参加“颂歌献给党.喜迎十九大”歌咏比赛,已说到歌咏比赛我比谁都开心,因为我们杨老师还请了经...

  • 式微仿作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情怀之故,胡为乎台上。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营生之故,胡为乎学堂。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01丨对大海的歌咏如今已式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kx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