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锋
大体来说,读书可以分为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获得安全感。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需要掌握的只是越来越多,需要读的书也越来越多。有的书能够保证我们生活的需求,有的书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有的书则抚慰我们的心灵。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的发展,的确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无法保证我们对安全感的需要。那么,读书,就是获得安全感的方式之一,而且成本不高、形式灵活,只需要坚持就好了。
投入读书的时候,是忘我的,是没有烦恼的,是安全的。当然,读一些惊悚、戾气的书除外。读完一个片段,一个章节,甚至一本书之后,会感受到安全的存在——生命真好。
第二境界,获得内心的充盈。
这个境界应该是有了一定积累之后的感受。读书是有选择的。现代文明的成果之一是,物品极大丰富起来,这里也包括了人们的精神食粮——书籍。不过,麻烦也随之而来了。我们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就像选一个电视频道一样困难。所以,有的时候,难的不是读书的多寡,而是应该读什么书。经过层层筛选之后,我们终于读到自己想读的书。要么是明媚的午后,要么是寂静的夜晚,抑或清新的早晨,捧读着心爱的书籍,笑着、闷着、哭着……当我们读完最后一页,掩卷而思,真的有内心充盈之感。这种感觉也许是幸福,也许是短暂的迷茫,甚至是当前的痛彻心扉。无论怎样,我们的内心渐渐丰满起来。今后再遭遇风雨的时候,我们多了一份淡定,一份充容,一份坚强。所有的感觉,到最后一定是充盈而幸福的。
第三境界,大彻大悟之化境。
真正的读书,不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是“大象无形”,是“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
若想达到此等境界,一定不要有功利心,带着功利的阅读注定是浅层次的阅读。那么选书的时候也不要选取功利性强的书。一个为了赚钱而写出的作品一定不是一流的作品。某种程度上,书籍可以分为“德”和“道”类。“德”类的书可以修身养心,“道”类的书只是教给人处世之“术”,是入门级的书。
读书的过程就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意见未必相合,但一定有碰撞出来的火花。到达一定层次,读者也就成了作者了。
如果说,还有一重境界的话,应该就是普渡众生了,或者说解放全人类。不过,这只是读书人的臆断罢了。因为读书就是读书,它能度己,却很难化人;它能解忧,却不能化难。认为读书可以包打天下的想法是荒谬的。
说到底,阅读并不是一场欢愉的盛宴,而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在这场孤独的旅行中,也许没有目的地,没有固定的行程,没有划定的路线,也可能没有伙伴。一路走来的艰辛、困惑、疲惫、饥饿、甚至绝望,时时刻刻都在考验你的灵魂。只是,忽然有一天,你虽孤独但不觉得寂寞,虽疲惫却不觉得痛苦,虽偶感失望却仍满怀斗志……经过了炼狱般的漫漫征途,终于达到了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峰,掩饰不住的微笑就能挂在嘴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