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普通平凡,也要温暖善意、乐观向上好好活着
最近抽空读了九边老师的首部力作《向上生长》。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作者公众号上免费阅读,但我还是愿意买来纸书支持一下,主要是因为作者写得实在太好了,朴实亲切、娓娓道来,每篇文章读来都让人很有收获。
书中提到,人这辈子主要有三次顿悟(或三次妥协),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是普通人的时候,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的时候,第三次是意识到孩子是普通人的时候。我觉得作者说的非常对。整个社会大系统中有十几亿或几十亿人口,而所有人从性情禀赋、天赋才能、成名成家等标准来看,都符合正态分布的自然规律——注定只有极少数人非常优秀、也有极少数人非常差,而中间多数人都是性情普通、天资平平、能力平平的普通人、平凡人。
意识到父母是普通人
估计对于很多小孩子来说,他们心目中最初崇拜的偶像英雄无疑是父母,就像我小时候也曾崇拜过我爸一样。但成年后我心里对父母更多的是怨恨,仿佛觉得正是由于他们在我小时候对我过于控制和束缚,才导致我成年后内心充满深重的心理痛楚。但现在我也想通了,如果说刮风下雨就像笼罩在你头上的自然天气一样,那么原生家庭就是笼罩在你脑袋上的社会天气。没有人会怨恨老天爷刮风下雨,因此也没有任何理由怨恨父母,父母对孩子养育的经济条件、情感支持与教育水平等,说白了只是社会大系统(社会天气)的一分子而已。
就像我小时候那时大人认为打孩子太正常了,不打才不正常,不打你不翻了天了。这种教育理念可能就是当时那种落后愚昧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非常普遍的一种为人父母的教育心理。当然这么说并非是为了给父母开脱责任,而是想要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很多行为,实际上是受到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教育理念等的深刻影响的。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面对成年后的多舛人生,往往会把很多怨气撒在原生家庭头上,怨天怨地怨父母,觉得是父母给自己的人生埋下了祸根,这种做法非但无用还很愚蠢。因为所有原生家庭本质上都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个细胞,你真要怨就去怨社会,怨社会就等于怨天气、怨老天爷,没啥卵用。
当我真正意识到父母当年所组成的小家庭只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份子,父母只是普通人的时候,我就解脱了,再也不怨恨父母,反而觉得自己之前老怨恨他们,本质上是在逃避自我人生责任,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所有问题根源都归结在父母身上、归结在原生家庭病根上,自己啥责任也不愿意承担,这种懦弱胆怯的心理策略只能导致自我人生越来越虚弱失败吧。
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
绝大多数人都有天生浓厚的自恋气质。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多数人不管在智商、幽默感、挣钱能力、工作技能、道德水平等方面的自我评价都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我也一样,多年来我也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绝非平凡之辈,我肯定是独得老天恩宠,担负着非凡使命才来到人间的;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作为一名“社畜”,成年后我的人生境遇跟很多同类社畜一样,也受到自我性情、才能、人际、环境等内外在条件的多重束缚。多年来我自认为自己一直在努力奋斗,但感觉人生改善成效微乎其微。很多时候感觉自我人生就像卡壳了一样,怎么努力也无法前进。我干着一份不咸不淡的工作,平时有空喜欢读书写稿,但写的稿子没人看,可能也没有起到我希望的有益世道人心的积极影响。我渴望发财,但买彩票不中奖;我希望下班后享受安静生活,但很多时候楼上邻居吵得我头疼欲裂又无可奈何……慢慢的我也只能接受自己只是一个天资平平、运气平平的普通人,能够跟多数人一样干着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能够靠自己的劳动养家糊口,受罪受累、受活受难,坚持活下去,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觉得自己是普通人,并非意味着从此可以不努力、混日子了。那些非常有天赋、非常优秀、人生境遇非常好的人尚且非常努力,何况你我等凡人呢?而明白自己是普通人,正视自己的各种优缺点之后,正好可以扬长避短、在选定的自我优势领域坚持努力积累、向上生长,久久为功、长年累月坚持,即使是普通人,通过时间与努力的双重加持,也会取得一些不可小觑的成绩的。
意识到孩子是普通人
《向上生长》一书中提到,“很多父母明明是普通人,但他们往往会真诚地觉得,自己生的孩子一定是天才。”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可能是为人父母的一种普遍心理,这也符合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正因为觉得孩子绝非凡品,才心甘情愿倾尽一切心力去抚养教育孩子,从而保障了自我基因成功遗传繁衍的最大化。但与此同时,望子成龙的父母难免会对孩子有各种高预期、高要求、高期待,这种“美好的心理期待”无疑在孩子看来是非常痛苦乃至变态的束缚。
每个孩子来到世上并非一张白纸、更非父母的小号复制品,可以让父母由着性子投射自我某些未竟的理想抱负之类,由着性子对孩子进行雕塑改造、折腾不休,而丝毫不顾孩子本身的天性、禀赋及才能的自由成长与发挥。作家万维钢曾经说过,“很多时候,父母的见识才是孩子难以逾越的无形天花板。”作为孩子来说,不仅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基因,还会在与父母长年累月生活相处过程中,无形中习得和承继父母的思维习惯、心理情绪习惯、人品见识等;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那些对孩子过度管束与控制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最终只能成长为“小号的父母复制品”,不知道这应该算是父母教育的成功呢,还是父母人性的悲哀?
伟大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深切意识到孩子是不同于自己、有着独特天赋性情的独立个体,并允许他们按照自我天性及成长节奏自由快乐成长,那么孩子将来的发展说不定更加花团锦簇、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也未可知。
说了这么一大堆,对于像你我一样的多数普通人而言,最终的结论是:接受父母是普通人,他们(或)原生家庭是笼罩在我们脑袋顶上的社会天气(就像刮风下雨的自然天气一样),我们只能接受、无可奈何而安之若素。
接纳自己是普通人,不要太难为自己、太逼迫自己,当然更不能自我懈怠、自我放弃,而是要在自己天赋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坚持长期努力,也会小有所成。
同时接受孩子是普通人,尽可能善意温暖、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尽可能给孩子创造自由成长空间,允许孩子以自己喜欢的节奏、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成长、去试错、去历练。不过度、不无明、不肆意投射父母的各种焦虑期望到孩子头上,用孩子的各种成绩表现来给自己脸上贴金,以无意识地满足父母的控制欲和家长威权式的变态自尊心、虚荣心等。
正如樊登老师在《读懂孩子的心》一书中所言,“作为父母,不是要赢了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的心。”作为父母你用所谓的家长威权控制孩子、赢了孩子最多让自己爽一下;而你用真诚善意、无私支持赢得孩子的心,鼓励帮助孩子自由快乐成长,相信慢慢长大懂事的孩子,会因此感激你一辈子的。
最后要说的是,人生苦短,我们与父母孩子等亲人相处一生也是一种缘分,但愿能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温暖,共同走好这坎坷不平人生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