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三年,把我塑造成了一个自信和自律的人。这和我的老板密不可分。
当我得知我考研成绩的那一刻,我并没有下意识地去找博导和教授,而是选择了一个很普通的年轻副教授。
当研究生三年后面对找工作,我的同学可以得到导师的推荐或打招呼,直接晋级。
而我却无法得到导师的“特殊”帮助,在浩瀚的应届生大军中迷茫无助,逃避而选择出国寻找新机会。我并没埋怨自己当初的选择。因为,这和导师无关。
自身能力、招聘需求、行业现状和获得满意工作构成一个复杂的函数关系,你幻想它可线性求解,结果却经常发散。
初次相遇,却倍感温暖
记得大四那会,我们考研一族已经将所有重心完全转移到复习,而对待专业课的态度,60分,万岁。基本不去上课,但是,对于某些专业课,老师强制要求去,点名作为考试入场券时,你就不得不去。还好,这样老师并不多。
可是,最终,我却选择了从“某种意义上不支持我考研的老师”,作为我的研究生导师。总之,感觉怪怪的。
记得那是早上的第一堂课,急匆匆地从考研教室出来,来不及吃饭,就去小店买了一个泡米饭,接上热水后,就奔到教室上课。
具体讲的什么,我已经记不清。只记得,下课铃一响,老师一声下课,我打开泡米饭就吃。还没吃两口,老师朝我走来。我想,我去,不是吧!吃饭也要管。
但老师一开口,让我倍感暖意。老师说,早饭,就吃这个,能吃饱吗?你是考研的吧!以后,早饭要吃好。我瞬间被突如其来的暖意惊呆了,居然,还有这么暖的老师。那时心想,要是,考上研了,我就当他小弟。
像一个家长去关心一个学生,学生的认同感往往来自心底。
严谨到苛刻
被我言中,有幸成为他的学生。等进了课题组才发现,他,不仅暖,而且严。
暖,就不说了,说说严吧!
上届师兄透露,论文通不过,经常改来改去,主要由于一些小细节,总是给你扣句子,挖细节,让人很无奈、焦虑和烦躁。比如,论文中的错别字,表达不地道,标点符号乱用,的、地和得不分,以及图表太丑,没有审美意识等等。
感觉就是在挑刺,和你过不去。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一篇论文的质量,不仅包含学术内容的正确,其表现形式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就如,投很多SCI文章需要找英语专业的人帮忙润色是一个道理。
你以为外面那些审稿专家,专业就那么牛,不见得。研究生做的有些领域,他们未必精通,还不如你。他们能做的也是在大方向把控以及润色表达方式罢了。
当你的论文被这么一位严格老师把关后,你的论文发表以及毕业论文通过还需发愁吗?
尊重学生想法
我的三年硕士一直表现很积极,总是早早完成论文,给他惊喜。在他心中,我太上进了。很少管我,可能我学习能力强吧!(哈哈,我也太不要脸了)
所以,他对我很放心,在研三时期,当我提出准备雅思复习想法后,表态同意,并且允许我可以不去实验室和工作室,专心去图书馆准备复习。
想必,其他老师,不见得会放。都研三了,还瞎折腾啥,还不给我做实验和写论文,考什么雅思。越是年纪大的博导和教授,越会这么认为。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不按套路出牌,挑战权威。
人品与学术能力无关
读研三年,我不认为,考了专业第二的分数,确跟了一个普通的年轻副教授,会有损失,会很亏。(之前,和父母沟通,他们觉得我很亏。)相反,我却感觉更有优势。
高人品的老师,即使学术能力欠佳,也值得追随。
1)老师会重视你的三年发展,锻炼你的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方式,即使自身学术能力有限,但也会帮助提供资源。
2)在顺利毕业的前提️下,尊重学生想法,对培养计划做出调整,必要时,放手。
3)比年长的博导和教授更能打成一片,经常聊聊,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最后,对影响我三年的老板,表示感谢。
遇到值得追随的老板,就好好珍惜,在茫茫人海中,能做你三年导师,纯属不易。
欢迎分享您的故事,一起聊逝去的研究僧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