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沉浸西农郁,含英咀华”是一种好的方法。《离骚》正是古代经典中的“英”、“华”。
就一首诗的审美含量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言,《离骚》称得上是“中国第一诗”。它与《诗经》并称“风骚”,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滥觞。《离骚》把握住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重复的智慧转换契机,成为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特具魅力的结合。《离骚》语言具有多层的指涉性,在较为浅近的层面上可以窥见屈原忧郁而彷徨、坚贞而憔悴的身影,但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却能感受到,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充溢着史诗的品格和悲剧的力度。
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据统计有66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六种说法: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即离骚,遭忧。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游国恩认为离骚即楚国古曲名《劳商》。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因其距屈原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忧”或“离尤”之语,以此说法最可信。
屈原经历过“甚任”——“怒而疏”——“绌”——“放流”——“行吟”——“自沉”如此曲折复杂的悲剧人生过程,这种灾难性的经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乃是别人难以代替的精神拥有。当这样一个才华卓绝的诗人从政治社会的中心,被无规则可言的力量弹射到政治社会遥远边缘的时候,他把唯一的精神拥有——一颗滴着血的心,献上诗的祭坛。作为诗人的屈原,是携带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去进行这番把握的。
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统一中国。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作为贵族出身的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阶级局限,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
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美政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的政治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不仅如此。屈原借《离骚》对死亡意识作出了新的诠释,他选择死亡作为一个极点,来证明生命的价值,包括证明生命之清白、高洁,以及追求之不同凡响。生命之可贵为死亡所证明,死亡意识也就成了悲剧形态的生命意识。应该看到,这种死亡意识不仅为了证明具有独立品格的个体生命,而且蕴含着为民请命的深刻意义。《离骚》对“民生”、“民心”、“民德”的重视,在先秦民本思想中应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东汉中期、即公元2世纪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已经把《离骚》当作与至道相通的民族常典了。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 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 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些评论基本上道出了《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离骚》是一篇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品。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的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
前半部分,着重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表现手法并不是完全实写的,而是把自己生活上的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以新奇的比喻,夸张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呈现出来。
后半部分,诗人更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写出了他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中用上天下地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了诗人的郁闷,表现了湿润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现了卓绝的苦斗精神。诗人特地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丰富的形象,通过奔放不羁的想象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生动情节和美丽的画面。在诗人的笔端,曦和(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及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县圃崦嵫、咸池、天津、不周,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见。
当爱国主义政治家和浪漫主义诗人化为一身时,当两种思想碰撞到一起时,就出现了《离骚》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