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同学,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现研究生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方向。
现在,我的学习方向是科学哲学。上大学之前,我以为哲学就是文科高考政治科目无聊的必考题,报志愿时完全没有考虑这个专业。但当我点开志愿申报结果的那一刻,我傻眼了,恭喜!“哲学”两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Oh my god!讲真,那一刻我完全有高考复读的冲动。因为不知道这个专业会讲什么,将来有什么用处,能否找到工作……然而,对高考复读的恐惧、不愿回头的一点点傲气、再加上一丢丢随遇而安的脾性让我硬着头皮与这个学科开始了漫长的纠葛与磨合。
抱着“既来之,则安之”心态的我在温暖的南大哲学系呆了一年后,逐渐产生了“学哲学似乎也没那么糟糕”的印象。我渐渐认识到像哲学这样的所谓冷门学科,大家往往因为纯粹的不了解而对它抱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当你偶然推开它的大门,竟然会有一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惊喜发现。
说起我心态转变的契机,那要追溯到大二时参加的一场中国哲学读书会。那次的讨论主题是庄子的“齐物论”,会前准备需要熟读最好背诵“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无适焉,因是已”选段,当我读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夫未始有始也者”一句时顿觉朗朗上口却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我确实把这段读了十遍八遍,然而背是背过了,理解却着实说不上,只是隐隐觉得这里面似乎蕴含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大道理。听过老师的讲解和学长学姐们的讨论,我才渐渐体会出了庄子“齐物论”中的些许意味并深深为先哲们的智慧所折服。我恍然领悟到有和无、始与终的关系并非绝对,突然感受到概念的澄清与转圜第一次这么有趣。不仅如此,看到师长们善于多方位、多角度把握思维方式,乐于在概念的海洋中肆意遨游,勇于一次次迎击头脑风暴,我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不愿服输的斗志也高昂起来。
经过这次读书会,我感觉自己终于打开了哲学兴趣之门的门缝并从中瞥见了哲学大智慧的些许光芒。兴趣果然才是最好的老师,渐渐地,我开始对哲学书籍变得如饥似渴,也喜欢与老师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一些不成形的观点,慢慢学会表达和写作。我认识的一位学姐,本科专业是新闻传媒,偶然接触哲学之后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尤其感兴趣的是让本系学生都很头疼的西方哲学。她跟我们一起选修了三年的本科课程,研究生阶段跨专业保研至哲学系,目前被推荐到德国弗莱堡大学交换学习。
学习任何一个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哲学是一门孤独也有些困难的学科。在本科阶段,积累知识和养成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很重要。刚刚过去的保研季同样本科是新闻传媒的一位学妹本着对哲学的些许兴趣希望保研哲学系,最终因为本科并未修读相关课程同时也没有扎实的读书功底,面试结果不甚理想。
1、 课程设置与培养计划
说完兴趣,让我们来看一看哲学系的本科生需要学习哪些课程。一般来说,哲学专业存在于综合性大学,哲学系通常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8个二级学科,不同学校设置侧重有所不同。如今在南大学习哲学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对本校本系的课程设置与培养计划最为熟悉,以下内容介绍均以南京大学哲学系为例。

南京大学哲学系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东方哲学与宗教等大类。本科阶段大类招生不分方向,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哲学史和经典著作选读研究,如下表所示:

大一大二阶段主要涉及哲学史和导论性质的课程。一方面,哲学问题确实难有是非对错,众多著名的哲学家们对终极实在的追问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均有独特的看法,重要的是学习他们思考和解答问题的方式,厘清哲学史中基本问题的发展演变,想要脱离哲学史来研究哲学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导论课程的开设在于为大类学习的哲学系本科学生介绍分布于哲学一级学科下的八个二级方向,逐步培养学生对哲学的兴趣,为以后走上哲学专业研究道路打基础。
讲个小例子,对于大一新生,贯穿大一一整年的欧洲哲学史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哲学基本概念纷至沓来,毕达哥拉斯的“数”、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纯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以及本体论、认识论、经验论、实在论各种范畴绕得我们头晕目眩,再加上西方哲学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习惯上的不同,没有老师课上的循循善诱和大家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要想清楚理解基本不可能。
不同于本科前两年开设的基础课程,大三开始的原著选读课属于哲学系的高阶课程,有了前两年的思维训练和知识积累,难度较深的原著课程开始让大家直接接触一手文献,获得原汁原味的哲学家思想。这里简单列举几本课堂上我们跟随老师一起研读过的经典原著供感兴趣的读者们参考:《共产党宣言》(马哲)、《不真空论》(中哲、宗教)、《斐多篇》(西哲)等。
对历史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哲学不关注当下,恰恰相反,哲学史上众多思想对解决当前问题有着较大的启迪意义,正如当下浮躁的社会使我们逐渐开始反思人的价值和自我的意义,而这些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哲人苦苦思索;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哲学系老师能够紧密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充分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例如从事科学哲学教学工作的刘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解黄金大米为代表的转基因技术显现出的科技伦理问题,他还积极利用身边素材,从南大校园BBS上关于中医科学性的热议过渡到如何界定科学、如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课堂互动性极强。并且近年来,随着新鲜血液的输入——不断引进高素质海外留学人才,哲学系课程的设置逐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如开设的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课程主要研究意识与自我、知觉与行动以及认知态度的内容与逻辑,与当下的人工智能等联系紧密。
2、 发展方向与前景展望
尽管国内对哲学的认知度不高,但它在西方高等教育中占据着牢牢的基础地位。哲学在西方基本属于必修课程,例如法国就将哲学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除去对西方哲学传统的重视,哲学的开放性和时代性也逐渐进入西方学术视野。
例如在科学哲学领域,以哲学视角审视科技的科学技术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简称S&TS)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均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康奈尔大学甚至专门为此成立独立的系;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的政治哲学课一度在国内引发热潮,牛津大学开设的物理学哲学、普林斯顿大学的伦理与技术等,环境哲学、计算机模拟哲学等均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向西方学习过程的推进,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快餐文化等追求短平快的求知方式不再满足当代国人的需要,哲学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并日益受到重视。
在古希腊,研究哲学是有钱有闲的贵族阶层做的事情,他们衣食无忧,不用担心基本的温饱问题,便开始思考人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历经千年,这个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关于这一点,同学之间还曾有个小笑话,我们自嘲以后找不到工作完全可以去当门卫了,每天问“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没钱没闲的我当初仅仅因为服从调剂来到了哲学系,但经过本科四年的熏陶,对自身和社会不断的反思让我形成了较为恰当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坚定了我继续读研的决心。
在我看来,哲学作为一门学科,除了知识的传递更注重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它以非功利性为特征,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启发人作为一个主体有意识地对世界、社会和自身进行认知与反思,简单来说就是帮助人们形成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大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有着固定且正确的三观,但进入哲学系学习之后,课堂上书本里却存在着对上帝存在、人反过来被由人创造出来的物所控制、睁眼世界存在闭眼世界消失等等说法合理性的证明,顿觉毁三观有木有?!然而看完这些哲学家们清楚的表述、严谨的论证之后,我竟然觉得好有道理完全无法反驳,逐渐地我意识到哲学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包容的心态、开放的思想和批判的思维。固定的思想会使人抱残守缺,一旦三观不合便拒绝交流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没有任何长进。因而现在即便是与我针锋相对的观点,我也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认真仔细考虑一番而不是直接无视掉。
这样的思考方式或许能够解释为何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公司青睐受过系统哲学思维训练的大学生,据我所知为数不少的企业高层以能懂能谈哲学为傲,企业的运营策略也不断融入哲学思考,因而即便看似不对口,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教育、医疗、商业、艺术等领域也能游刃有余。我认识的一位学长本科毕业后做了一位私企老板的助理,事业风生水起。
除直接就业外,大部分的哲学系应届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或国内升学,前者一般会在英国、德国或者法国之间选择。在语言达标的情况下一般还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或方向以及自身的理解与大致研究思路,申请成功之后就可以尽情汲取西方本土的哲学思想啦!一般情况下,研究生专攻某一特定方向,注重研讨性学习和深入探究,专业化程度相较本科阶段更高。
毕业照
我所在的班级中直接工作的同学就业领域涉及教育、新闻、房地产、通信等行业,因而根据调研结果和周围实际情况,我认为哲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术/科研,知识经济时代,科研事业单位的高素质人才仍旧供不应求;二、编辑/文案/作家,网络媒体竞争激烈,有社会科学背景的编辑逐渐占据主流;三、教育/培训,全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使得这一新兴市场亟需大量知识密集型人才;四、咨询/顾问,革新能力、创造精神以及认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日益重要;五、行政/后勤,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协助作出决策,给出意见与建议。
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学科,哲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角度、深层次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因而绝非人们所想象中的就业方向不明朗、就业前景很惨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