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周三,湘湘老师给我发短信:“小松妈妈,今天发现孩子的手心有两个小红点点,就怕是手足口病的症状……”
当时我正在开会,收到老师的这个信息,脑子一蒙腿都软了,接下来对工作议题发表的探讨,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完了,立马给老师回电话:“孩子现在怎么样呢?有没有发热发烧?”
我惊讶自己还知道问老师孩子有没有发热?我为自己还能有这点认知而感动。
老师说:“孩子精神状况良好,没有异常症状。只是有必要把这样的一个情况知会到您,需要带孩子去医院瞧瞧给诊断一下。”
一颗心稍稍平复下来。
手足口、手足口!听得多,总觉得跟自己遥远着,没想到,真是要怕什么来什么的节奏吗?
我赶紧请假带孩子去了趟湘雅附三。
医生看了,说是秋天,蚊!子!咬!的!包。
虚惊一场。
因为不了解,才如此莫名的害怕甚至恐慌啊。
我的慌乱是不是也反映了大家对手足口病存在着很大的认知盲区呢?
它竟然是肠道传染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传染病。
即: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
这个大家可能不好理解,但如果换成说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稍微直观一点的印象了。
传播途径:当我们的手接触到隐性感染者或者患者的鼻涕、痰液、唾液、疱疹液、粪便等,病毒便会经我们的手进入我们的口中,然后感染我们。
简而言之:粪口传播。
高发季节和人群: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和在季节更替的时候。这个病主要欺(发)负(生)在7岁以下的孩子,3岁以下的宝宝最容易中招。
孩子如果有这样的症状,要引起重视
孩子如果有这样的症状,要引起重视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在2-10天左右,感染的开始阶段常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和普通感冒发烧比较相似。
但是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才会显现出一些具体的特征如:嘴巴痛、厌食、低热、出现疱疹。
疱疹好发于手心、脚心、肛周,或者好发于四肢关节处的皮肤,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但最开始的症状基本都是:发热+出疹子。
因为大多数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也会有腹泻等表现。
它到底有多可怕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 等(若救治不及时,有可能导致死亡)。
但是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避免手足口,预防是关键
1.勤剪指甲勤洗手是必须的
2.注意环境的卫生
孩子玩的玩具、家里厨房、卫生间这些家庭卫生重灾区都要特别的清洁整理。家里要及时换洗床单被褥,勤晒被子。
3.尽量带孩子远离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
手足口病症消失后还会持续有 1~2 周的后续传染期,高发季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公共场所。
像儿童游乐场的海洋球、摇摇车、都是卫生状况堪忧暗藏风险的。
4.接种手足口疫苗
原来,幼儿园的老师每天早上对刚来到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检查:看看他们的手上、嘴巴里有没有长类似米粒的淡红色疱疹,再摸摸小脑袋有没有发热?
一旦老师发现了疑似病例,会迅速与家长联系,以免发生爆发性的感染,以免波及其他健康的小朋友。所以,才有了开篇的那一幕。
孩子的健康需要大人的守护,在这秋冬季节交替的时期,带娃更不能掉以轻心。无论是在家里玩还是出游,家长都要做好卫生防御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