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的每一篇都互相衔接,如果单独去理解,则不能理解孔子宣扬的中心思想。现代很多人会单独拿出一两句话做解读,甚至熬制成所谓的心灵鸡汤,但是你却永远品味不到一只整鸡熬制成汤的味道。逐本求源,方能致用。
《论语》第一章,简明额要的道出了孔子的思想出发点,那就是周游列国,让自己所理解的“道”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的弘道团队中,从而达到教化万民,使民依理行事。理从何来呢?效天法地。天地化生万物,若逆天则必然受到惩罚。形而下成为人伦的基本原则,即“仁义礼智信”,使天下万民遵循,以达到社会安定。
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什么品德呢?即”仁”,如何判断这个人具备这个基本的品德呢?我们来看孔子的观点。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鲜”:少,不多见的意思。一个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人,如果说他容易犯上,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如果他不会犯上却说他会制造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总是处处捣乱,这样的人也从来不会有。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具有君子之行为的人是会遵循最基本的人伦规则,这个规则确立了之后,整个社会就会形成“道“,一个人人都能够认可并遵守、依此规范言行的”道”。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里”弟”通”悌”,尊重长辈。父母为天。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一个人具备”仁”的根本。从”仁”中生发出”义礼智信”,社会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友爱都以此为根本而生发出来。
结合现实社会,若要了解一个人,就可以看他有没有具备”仁”的根本:”孝弟”。人人都有仁爱之德,天下则会有友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