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海讲14:格物就是真正认识事物根本逻辑和事情发展规律
代海涛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释义:
所谓“致知在格物”的意思,就是说话做事要说自己知道的,做自己能办到的,任何事物都要研究它背后义理原则规律。
只要是个人,他的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相同天下所有事物也都有它的发生原理,只是这些认知能力和事物原理你知道的还不够彻底,所以才使你的见闻觉识不够全面。这正是《大学》的初心,一开始就教学习者认识宇宙万物的根本逻辑和发展规律,这些逻辑和规律无不是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发现的,没有别的方法,只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致让它达到极致。
只要能长期坚持学习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的,而一旦豁然贯通了,一切万事万物的大小里外粗细因果都会被你看破,这时候我们自己的内心就会强大到看穿看懂一切事物真相,会洞穿世事,明了万物。这个境界,就是格物,把一切物体事情看透了,看明白了,通达了,这才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海讲:
这段话是朱熹先生自己写的,不是《大学》原文内容,《大学》原文没有这一段,《礼记》里的《大学》原文这一段就一句话: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的解释是,这一句话,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有一出没一出的,不好理解,你说一句此谓知本,那到底知什么本,前面没有讲。他就不这一句挪到了前面一段,放在“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后面,这样很连贯,一读就知道,哦,做事情要追究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就是“本”,不知道这个“本”就没法公平正确的给出解决方案。
然后朱熹先生又把这句话做了进一步阐述,用本章这一段话做了补充说明,然后再接上原句:此谓知之至也一一这才是真正的知道了。
《大学》的宗旨就是“明明德”,万事万物找到规律根源,掌握住原理原则,万变不离其宗,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实事求是,至中至和,最终达到圆满境界,这才是大人的学问,这就是成年人的学习方法,也更是君子圣贤们的人生追求。

网友评论